第二百零一章 雅俗共赏(第2/3页)

而吉鸿昌将军断然拒绝,并且找来木牌写上“我是中国人”,向世人宣告自己的身份。”

“现在我们新中国成立,我们各项产业都在发展。我们需要挺起胸膛,明明白白的告诉世人,我们是中国人!”

男主持人用情绪饱满昂扬的声音说道:“接下来请大家欣赏歌曲《中国人》!”

李锐在基地里想着,对不起了帅气的华仔,这首歌我就先拿来用了。

相比于《我的祖国》,后世刘德华的《中国人》明显是一首更加通俗直白的流行音乐。

这首歌曲没有太多思想,也没有过于拗口和难唱的部分。通篇都是白的不能再白的大白话了。

或许它不会有《我的祖国》那么经典。但是却绝对属于朗朗上口,无论唱功如何,大家都可以唱的一首歌。

尤其是简洁明快充满节奏感的前奏响起,立刻就吸引到了很多人的注意。

而当五十年代的歌唱演员翻唱的歌声响起时,很多人都忍不住跟着一起伴随着音乐的律动轻轻的摆动身体。

【五千年的风和雨呀,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八千里山川河岳像是一首歌,无论你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

大白话的唱词简单粗暴,如果说《我的祖国》还有很多比喻和修辞,那么《中国人》就是简单粗暴了。

如果以食物做比方,《我的祖国》是老火靓汤,需要细细品味。那么《中国人》就是简单粗暴的火爆炸串。

两者都好吃,但是走得却不是同一个地方。就像是在大庆油田那边,刚刚大家伙听《我的祖国》时,大家都是静静地听。

而唱《中国人》的时候,不少工人也跟着一起吼起来。其实他们之前也没听过,但是就觉得这首歌特别适合大家一起吼。

尤其是大伙多少都喝了一些高粱酒。而这个现象也出现在其他不少地方。

就像是北平的胡同里,刚刚玩闹的孩童听着这首歌后,充满干劲的挥舞拳脚,好像都变成了小武术家一样。

一曲《中国人》唱完之后,大家伙还觉得意犹未尽。而在这之后,又紧跟着来了一首《定军山》。

一开始不少人还以为这是要唱京剧呢,结果发现好像还真不是。

开场居然是一个霸道十足的男声高歌【黄忠将近古稀年,犹开弯弓射月满。众人笑我不言,背朝尔等喝牙官……定居山,待到那灯火满长安。征衣轻弹,拜见我一统江山!】

里面的京剧唱词便只有【头通鼓、战饭造……】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这样的歌曲。

在北平的马连良一家也在收听第一节春晚呢。

当收音机里播《定军山》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肯定是马连良老爷子的《定军山》。

因为之前他就被请去录音了,说是要搞春晚,要在除夕夜推到全国播放。

马连良老爷子自然是很高兴的。

别看马连良这样的京剧名家在民国的时候很赚钱,看起来也很有社会地位。

但是说到底依旧是没什么人格的。民国时候北平变换大王旗,那些军阀和官员哪个真把他当一个人物啊。

就不说他了,之前谭鑫培病的那么重,袁世凯的公子过生日(他一年过二十个生日,没钱就过生日)要谭鑫培去唱戏,谭鑫培老爷子拖着病体去,唱完就吐血。

说到底这些唱戏依旧不是人呗。到了新中国,虽然说赚的少了,但是马连良却觉得日子好了。

因为没有什么司令、哪个旅长的马弁带着短枪来家里叫他去给司令、旅长唱戏,而且还不知道给不给钱。

钱不钱还是小事,生怕自己惹别人不快,人家司令一枪把自己毙了。所以能给新中国做一些事情,马连良还是很高兴的。

但是这广播出来后,他也有点懵。“这不是我录的啊。”“这怎么是唱歌呢?”

“怎么是这个味道的《定军山》呢?”马连良老爷子发出灵魂三连问。

还好这首歌唱完后,无缝衔接了他的京剧版《定军山》的唱段。马连良的儿子忍不住问道:“老爷子,你之前是给人一边唱歌一边唱戏的录了两版?”

马连良摇摇头:“我不知道啊!不过,那歌唱的也不错啊。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在京剧里……”

马连良老爷子的脑海中开始天马行空的想象,甚至脑海中开始有一部《新编空城计》的雏形了。

实际上从民国到新中国的头十年,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剧是非常有生命力,而且非常接地气的一种表演形式。

早在民国时期,马连良和梅兰芳等大家就在舞台上尝试过融入声光电等各种,让京剧有更强的表现力,让大家伙更爱看。

还排演过很多新编京剧,比如说各种北洋和民国时期的讽刺性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