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写文与拖后腿(第2/3页)

于敏有些腼腆的推了推自己的黑框眼镜:“学长你就不要笑话我了。我这人语文水平也就一般。”

“写一些报告论文什么的就是我的极限了。正经写那一些小说我也是不会的。不过最近不是看《朝闻》杂志吗。”

“我发现如果是按他们那种写法,我也能写些东西。我也写不了什么很严肃的小说。但是之前看科幻世界,让我有一些想要动笔的冲动。”于敏呵呵的笑着。

有些羞涩和不好意思。

“那你写的是什么内容啊?”

“啊,是这样的,我在写一个关于我们中国完成核电建设。我们国家能源完全充裕后,我们国家是什么样的科学幻想。”于敏对张学长介绍道。

“我之前都不敢写这样的小说和内容,就觉得我自己文笔很差。但是朝闻杂志上那些口语化的写作让我觉得我也能写了。”

“我这小说投稿《科幻世界》应该是不行。但是投稿《朝闻》,我觉得应该可以。”于敏不是十分自信。

要说数学物理,他谁都赢不了。要说文学写作,他还是谁都赢不了。

张学长来了兴趣:“我能读一读吗?”

“当然!学长你是我第一个读者!多给我意见!”于敏高兴的把文章递了过去,于敏的这篇文章明显有仿写《王大爷进城奇遇记》的痕迹。

在他的故事里,一名1951年的大学生张艺,穿越至了二零二零年。

是的,故事的开始便是穿越。

这是很新潮的设定吗?不,其实挺老的。因为清朝末年就有文人写过贾宝玉穿越清末,见识到工业革命后清朝的落后。

怒斥:洋人开的了火轮船,我中国人怎开不得。

新文化运动中就有文人和陈独秀在报纸上骂战。

写过大侠穿越地府,怒斩白话文的故事。实际上穿越这种事,中国人已经写了几百年了。

所以于敏写穿越,一点都不违和,甚至都不算时髦。

唯一的新意是这个年代的大学生穿越去了后世。

张艺一觉醒来发觉身处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

他骤然大惊,因为他发现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北平城内高楼林立,拔地而起上千米。

北大也变了样子,张艺发现北大内所有地方都灯火通明。

新修建的图书馆足足有十层楼,内部凉爽无比。

张艺喃喃自语:“这是用了空调?整栋楼都在用?这要多少电啊?”

在这里他遇见了新时代的大学生,被邀请加入了他们的课题实验小组。

“课题研究什么呀?”张艺发问。

“研究能源与生产啊!”在研究小组的带领下,张艺坐上了新时代的轿车。

“这车为什么完全不晃啊。”

“我们掌握核聚变后已经不使用内燃机了!现在都是高密度电池作为能源,一辆车能开三千公里,只要几块钱呢!”

在于敏的描绘下,二十一世纪的汽车更像一种地效飞行器。

没有车轮,悬浮在地面半米的高度浮空飞行。平稳的就像是在平地。

张艺跟随着研究小组前往了昌平的集体农庄。

农场里有大量的种植园,还有阶梯式种植与农业种植大楼。

无人操控的全自动机器在为农田施肥喷药,新时代的农民们更像一种生物研究人员。

他们在种植大楼里培育着更娇贵的植物和育种。

粮食和蔬菜的普通种植已经完全交给了机器。

他们只需要在大楼里按动按钮操控机器。

农业已经完全工业化科技化了。大楼里灯火通明,大功率的人造阳光为植物全天候模拟最合适的光合作用。

张艺还更随着小组一起参与了新时代的农业劳动。

他们一起维修坏掉的机器,为人造太阳更换核心。小组还去到东海之畔,张艺见到了浩瀚磅礴的东海发动机。

这个为防御台风海啸而修建的巨大工程不仅保护了东部沿海的安全,还为东南三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他们又前往了黄土高原,在近乎无穷的能源支持下,这里已经荒山变绿。

中国的沙漠面积不断减少。他还跟随着小组前往海南,看见了人类冲出地球的宇宙飞船。

“我们已经在月面建立了第一个前进基地。我们人类第一次将足迹踏入星海了。”

“我们将在月球建立第一个工业基地,生产太空装备。”张艺看着这一切热泪盈眶。

而读完了于敏故事的张学长也激动不已:“于敏写的好啊!这就是我们所畅享的未来,这就是我们想要实现的社会主义啊!”

“但是核聚变是一种不可控的能源啊。你的构想很好,但是实际操作可能有问题。”张学长说道。

于敏推了推眼镜:“从目前的理论上来说,我们还没能掌握核聚变核裂变,但是不掌握不代表没有。它们就在那,等着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