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多几个心眼
《朝闻》这本杂志在北平有一个公开的编辑社。
这种杂志编辑社还是放在外面比较方便。
毕竟还是要收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和投稿的。
如果投稿中有好的稿子,那么就用投稿的。没有好稿子,那李锐那边就会用自己找的后世的一些稿子来顶上。
还真别说,两期《朝闻》全国发行之后,引起的反向是热烈的。
因为从前还没有一本杂志或者报纸是将最广大的普通人当做受众的。
如果是按照后世的营销学概念来说,那就是曾经的报纸杂志,他们的目标客户群体基本集中在城市中识文断字有一定文化的人群中。
因为能接受教育的,在这个年代一般都代表家境还不错。
所以报纸杂志的主流故事都是城市里的风花雪月。
这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其他人不过是顺带手的事情罢了。对于那些文化不多的人,过往的报纸和杂志习惯性的用神鬼志怪的故事来糊弄他们。
倒也不是说神鬼志怪的传说故事不好看。
但是那玩意儿看来看去也就是老一套。
大家早就审美疲劳了。
神鬼志怪和现在这个年代流行的武侠小说,基本上都是神鬼复仇,或者是少年为父报仇的故事。
一百个里有一百五十个是这么写的。
为什么还多五十个?因为还有五十个还没发表就被毙了。
难得有人写广大百姓群众身边发生的事,这立刻引起了普通老百姓的共鸣。
第二期《朝闻》里,有一篇《买鱼》的故事,其实故事很简单。
就是一个住在海边的大叔要给自己过生日的女儿买一条女儿最喜欢吃的海鱼的故事。
不过鱼不好买,上了码头就卖光了。于是大叔半夜就守在渔港,为女儿买鱼。
故事里女儿没有出现过,全篇故事的人物只有两个。一个是大叔,一个是渔民老周。
渔民老周半夜就出海打渔,朝阳初升时为大叔带来了鱼获。然后故事就结束了。
通篇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却把很多人看的流泪了。尤其是很多居住在海边的居民,更是纷纷发来来信表达对这篇文章的喜爱。
因为这篇文章太真实了,渔民老周修补渔网,半夜点着气死风灯吸引鱼群。
遇见浪头时的沉着冷静和大海的搏斗。
以及大叔说话的口癖,举止等等。像极了福建的渔民,那种真实性让很多人感同身受。
这篇文章并不是李锐从后世找来的。而是在《朝闻》第一期刊发后,《朝闻》就在杂志末填写了投稿地址。
因为不拘于书面写作的形式,放开写作的内容。只要能写出好故事都欢迎来投稿。
于是就收到了大量的投稿。而这就是其中优秀的一篇文章。
如果是放在民国文人办的报纸杂志来看,他们肯定是看不上这样的文章的。
因为又不是神鬼志怪,也不是风花雪月。写个渔民,有谁爱看啊?
而且通篇已经不能用大白话来形容的,在他们看来通篇口语化的写作简直莫名其妙了。
但是在《朝闻》上这篇文章刊登了,而且引起了很多普通人的热议。《朝闻》在第三期准备开启读者来信的栏目。
而众多读者来信中,表扬这片文章的人很多。而有了这些文章做普遍,更多的普通人开始尝试写作,把自己身边的事情写下来发过来。
就像是这期杂志就收到很多有意思的投稿。
“这篇文章有意思啊。部队里一名通讯员的投稿,写的是炊事班趣事。《炊事班长的红烧野凤梨》,这个文章好,有意思!”
“这篇也好,《小河村的水坝》。”
“还有这篇还有这篇,《破除妈妈信的邪教》。虽然文笔一般,但是写的很真情实意,是个初中生写的。我认为也可以加上啊。”
《朝闻》杂志的副主编(李锐是挂职主编,最后他要总审阅。但是没有时间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点点头欣慰的说道:“主编说得对啊,其实民间不缺好故事。只看你愿不愿意用罢了。”
“那么我们就把接下来的第三期的刊物排一排吧?”“好。”当张学长来着于敏来杂志社投稿的时候,其实杂志社已经把下一期要刊发的文章都选定了。
不过当张学长挥舞着手上的文稿大声喊道:“我们来投稿,我学弟写的这篇短篇小说可好了。他是北大的高材生!”
这话一说,杂志的编辑们还真的认真的看于敏的文章了。
毕竟北大的名头还是好使的,尤其是他说于敏是北大的高材生。
而于敏已经脸臊的通红了:“学长,我不是文科的。你别再杂志社这么高调!”
正在审阅文章的副主编听见了于敏的低语,他抬起头说:“你不是文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