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最甜蜜的事业
蒋兵是第一食品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自从那天跑来主动到糖化车间帮忙后,似乎他的工作就被调到了糖化车间工作。
糖化车间的工作相比于其他车间来说其实算是很轻松。
因为在第一天的忙碌后,剩下的时间都挺闲的。因为糖化的工作并不是人在做,而是缸内的那些霉菌们在努力工作。
人需要做的就是控制好车间内的温度和湿度。
不要让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而把霉菌弄死,或者让某些霉菌过于活跃。只要管好温度和湿度,剩下的一切都交给霉菌们。
所以蒋兵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天看暖气,看温度计,看湿度计,然后给加湿器加水。
这种加湿器自然不是后世那种一看就很高档的加湿器。
不过原理差不多,都是蒸馏后将水蒸气雾化。
不过工厂用的这种加湿器不需要考虑好看不好看,也不用管它能不能卖给消费者,只需要考虑效率问题。
所以设计和生产出来都是傻大黑粗的。
好处是,没有各种家用电器的精巧设计,这种工业产品反而更加耐用。
在糖化车间最大的坏处大概就是这里湿度真的挺高的,其他没什么问题。
这种湿度要是放在南方,指不定工人以后老了就会得风湿。不过在东北的话则还好,因为北方相对干燥,这点湿气只要出了车间就很快没了。
就像是后世加湿器都是北方和西北卖得好。
在糖化车间里,除了他们工人外,还有一批来自北平的年轻人。他们都是王铭岐教授的学生。
这批年轻人在这里负责教育这些工人如何管理车间内的温度湿度等等。
这都不是什么很难得活计,大家都学的很快。如果说糖化车间有什么不好的话,那就是这里二十四小时都不能离开人。
一定要有人在车间里看着。
这也是这项生物制糖法在后世最大的弊端之一,那就是人力成本很高。
但是后世的人力成本已经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了。
而且2022年的糖价,就实际价值来说已经比1950年降低很多了。
后世的糖没有现在的糖值钱。如果不用人力,那就需要使用非常先进的全自动控温控湿设备。
当真是小厂用不起,大厂用不到的一种糖化技术。
不过这种缺点在1950年都不算问题。
这个年代糖价贵,人力成本又低。对糖化车间,大家都很上心,因为厂长开会的时候三令五申的对所有工人讲明白了糖化车间的重要性。
所以大家都是很上心的,生怕出现什么纰漏。
所以在值夜的时候蒋兵听到了缸体内出现了奇怪的声音。
大缸内发出了轻微的噼里啪啦的声响,吓得他以为出什么问题了,急忙找来了做为技术指导的那些年轻学生。
学生听着声音后说道:“没事,是微生物在发酵,这是正常的。证明发酵糖化正在顺利进行。”
“这样吗?”蒋兵喃喃自语,然后从那天开始他就非常注意听每个缸内发出的声音。
他似乎想从其中听出一些不同来。
而他这样的坚持则在后来为他带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本事。
在好几年后,蒋兵成为了哈尔滨糖厂著名的金耳朵。
因为他可以只靠听缸体内发酵产生的声音就推测出糖化发酵的程度。
其精确度简直和一台精密仪器一样。帮助工厂顺利完成生产。为此还被评委劳动标兵,还评上了省劳模。
所以有的时候,人真的能完成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不过后来的金耳朵现在只不过是糖化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罢了。
当淀粉糖化到第四天的时候,蒋兵感觉缸内的声音好像有些不一样了。
而这个时候王铭岐教授也带人来检查缸体内淀粉的糖化程度。
在检查后,他说道:“已经完成糖化了。进行下一道工序。”
在王铭岐的指导下,整个糖化车间的工人们都忙起来了。
糖化完成的淀粉需要的下一步便是榨汁和提纯去除杂质。
基地选择这门技术,而不是后世大多数糖厂所使用的酶解法制糖,图的就是这门技术在工业上的简便。
没有任何超越这个时代的机械技术要求,不需要离心机,不需要无菌车间。
就连榨糖使用的工具都可以将榨油工具进行改造后拿来使用。
在一切生产都从简的情况下,糖浆的生产成本被压倒一个难以想象的程度。
要知道1950年的美国还在使用酸法制糖来生产玉米糖浆。
他们也就是仗着自己国家生产的玉米多,可以拉低原物料成本。但是早期的酸法制糖成本可不低。
首先酸法制糖需要精料,需要精制过的木薯淀粉或者玉米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