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面子与里子(第2/3页)
期刊早期走纯学术和医疗生物路线也不错。
可以等到中国实力到了一定水平,在开始卡应用工程和各种其他技术论文。
台下其他的技术员也纷纷认可先以这个方向发展。
李锐点点头:“好,那同志们,我们先以这个方向开始编写几期期刊,来看看效果。搞期刊这种事,我们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不要紧,我们后期一点点改嘛。”
李锐还是那句话,先解决有没有,在解决好不好。
这时又有人举手,李锐点名让他发言。
这名年轻的技术员提问道:“主任,那这本期刊要不要发表那些外国科学家曾经发表过的论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其实有很多问题。但这些技术问题有不少是从前外国科学家就已经解决了的。但是我们受限于获取渠道和语言门槛的障碍,所以我们国内不得而知。”
“这些方面的技术障碍包括各种民生技术和军工技术。这方面我们国家亏欠的技术储备太多了。”
李锐让这名技术员坐下后,点点头说道:“说的不错。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确实是亏欠太多了。但是我们现在是办期刊。所以从前就刊发过的技术,我们可以组装成一个合订本的技术资料合集。”
“根据行业以及学科来进行划分。然后把它们刊印成册。就不说普通人接触不到的军工重工项目了。就单说我们的民生项目。”
“印染、纺织、五金制造、化肥、育种、制药、食品加工等等。这些技术资料我个人是希望我们能整理出一个技术包。”
“相关行业的人遇到了技术难题,只要检索相应的技术包就能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这段时间一直在整理资料,现在也需要将这些整理出来的资料编纂汇总了。”
“这是个大项目,在座的各位可能都需要参与。工作量可能要增加了。”李锐觉得自己就像是个黑心老板在忽悠员工们加班一样。
但是在场的技术员却都精神饱满的回应道:“不辛苦!为国家做贡献。”
这个时候钱学森举手,李锐点名让他发言。
钱学森说道:“我个人认为,我们这虽然是一本中文期刊。要以发表我们中国人的学术研究为主。但是不是也要摘抄同期国外优秀的论文呢?
毕竟阅读外文期刊和获取外文期刊对现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单位和研究机构来说都是有不小的门槛的。”
钱三强举手:“我认为钱学森同志的想法很好。我们可以搞一个副刊。就专门抄录海外期刊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方便快速的查询到很多这一时期的期刊和论文。”
李锐也点点头:“那就在主刊外,增加一个海外版。不过是做成月刊还是季刊,我们到时候在讨论。”
李锐继续提出问题:“然后就是我们这本刊物的易读性。我没办过期刊,所以我想问各位科学家。期刊在易读性和权威性方面该如何平衡。”
李锐这话问的让钱学森那一桌的科学家们小声的讨论开会了好一会儿。
最后钱学森作为代表站了起来回应道:“李主任。一本期刊想要在学术界有影响力,那么阅读门槛是必然有的。”
“它必然不是适合所有技术员或者是大学生浏览的读物。只有在某些领域专研到一定境界的技术员或大学生才可以在相关领域的高端论文里找到另自己触类旁通的法门。”
“但是考虑到我国现如今大学生和技术人员对更高级知识的渴求。我们觉得可以为他们专门办一份科普性的杂志。以尽可能让他们看得懂的方式来解构那些深奥的论文。”
李锐环视众人,发现大家对这个提议都表示认同。
反正一个也是搞,两个也是办,那就索性一起办了吧。会议开到这里,其实基本上把期刊的基调定了下来。
先期以医药、生物、数学理论等课题为主,这些课题论点基本上是一定会去卡一波本来这个时空里应该研究出相应成果的西方科学家。
比如说比他们早几个月把他们应该研究出来的东西发表。
确实可能会卡的他们欲仙欲死。但是没办法,科学无国界,可是科学家有国籍。
现在冷战时期,有的时候做事真的不能太讲道义了。不然会死的很难看的。
至于期刊的发行时间,这个倒是不急。大家都没经验,急也急不来。到时候到底是发月刊还是发季刊,完全要看实际编纂中出现的问题在来定。
总之先搞起来,然后慢慢改。就当培养经验和人手了。另外开设海外刊物,翻译合订海外已经出版或发表的技术论文。
这个相对容易许多,反而可以先搞起来。
在增设一个针对大学生和技术员的科普性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