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办期刊和西伯利亚挖土豆
不是李锐不给苏联专家面子。而是在后世的宣传中,对于中苏这段时期援建的内容有太多模糊。
有很多人单纯的认为,苏联专家是不计代价不计条件的倾囊相授。
但世界上哪里来的这么多好人啊。
那种愿意带着中国人一起进入工业化的苏联专家有吗?
有,但不会很多。至于一些地摊文学里,那些故意给中国工业化下绊子的苏联专家有吗?
也有,但也不会很多。说到底,那种甘于奉献的苏联专家很少。
那种故意给你找事的苏联专家也很少。
对更多的苏联专家而言,来中国援建更多的就是一个单纯的工作罢了。
上级把他们调派到这里来,他们也不过是换个地方上下班罢了。
他们不会天生对中国人抱有多少好感,也没有什么恶感。如果在工厂里,那些工程师们聪明些,懂得做人情。
和那些苏联专家搞好关系,那这些苏联专家也不介意多交你点东西。
如果一厂子都是傻蛋,就指着人家教。
那也别怪人家每天就是单纯的准点上下班。
这些专家说不上好,也说不上怀。
不过是芸芸众生里平凡的大多数罢了。
但是中国对这些专家都是很上心的。苏联专家援助中国也并不是无偿的。
中国这边是需要负责他们的一切开销,以及工资等等。
因为苏联人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实在是相去太大了。
你不能指望所有专家都能跟着中国人民一起啃窝头吃咸菜吧。
当然有这样的专家,但那始终是极少数。
人家在苏联至少是黄油、面包、香肠、牛奶都没有缺过的。
这些在苏联专家眼中非常普通且平凡的物资,对现如今的中国来说全都属于奢侈品。
不过中国还是想办法,尽可能的去满足这些苏联专家。
现在北平市里就有开一个专门的面包房,里面的面包是不对外售卖的。
基本上用来满足对苏联援建专家的需求。
但凡稍微有点心的苏联专家都能看出中国的贫困和中国对他们特殊待遇。
所以绝大多数平凡的苏联专家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有点想法的。
只要他们支援的工厂里的工程师们不是太傻,他们还是很愿意用心教的。
不过这世上总有一些人的心是不会满足的。
这一点和他是苏联人、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没有一毛钱关系。
这就是人性中的弱点。比如说那位波兹尤涅尔专家,李锐来到这个时代之后就提出过要不要搞电子管厂的提议。
不过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都考虑到,北平的电子管厂已经有苏联专家援建了,还是全套的苏联技术。
这个时候让李锐去插一脚不太好,所以也就没让李锐去管。
李锐自己也觉得去一个建了一半的厂子搞技术支援不太对劲。
人家已经按苏联标准来了,那就搞下去吧。
苏联人虽然在十多年后的集成电路上走了很大的弯路。
但是现在的电子管技术,苏联人还是可以的。应该不会有问题。不过李锐对这个电子管厂还是有些上心的。
因为电子管厂是所有电器中必不可缺的部件。
不过在李锐了解了北平电子管厂后,他对那位波兹尤涅尔专家就没有太好的印象了。
因为这位专家就属于援建专家中态度极差极其恶劣的那种。
办公室冬天没有集中供暖,只能烧煤球炉,他就不高兴。夏天没有电风扇,太热了,他又不高兴。
每次都是非常恶劣的发脾气。没办法,厂里只能专门给他配了一个人。
冬天专门给他看煤球炉子。
然后夏天还专门买了台进口的电风扇给这位专家配上。
吃的喝的那就不用说了。
每天一公升的鲜奶、黄油、面包、香肠,三不五时还得给他弄点牛肉等。
可以说是按照最高规格去接待的。心平气和的说,李锐不反对以最高规格去接待这些技术专家。
因为他们带来的技术很重要,如果自己没有穿越时空的话。
那么他们手上的技术不是说用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的。
但是给你这么好的招待,你给我们搞出这样的幺蛾子,这就不是李锐能接受的了。
所以他直接让陆光达带着人去给单宗肃的悬浮液去做分析查阅资料了。
钱三强默默的看着这一切,等李锐把一切都处理完毕后。
钱三强才开口道:“李主任。你对苏联专家的事情怎么看?”
李锐知道钱三强问的是什么。
之前李锐给毛主席等人看过全盘无保留的学习苏联而带来的问题。
所以毛主席写了两篇文章,都是要求科学界实事求是,不要搞学术崇拜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