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我一直在想相爷。(第2/3页)
顾怀玉被他这过分的热情弄得一怔,抬手拍拍谢少陵的肩膀,“不必多礼。”
谢少陵满鼻子都是他的气息,鼻尖不舍停留一瞬,才抬头仰望着他,眼睛灼灼发亮,“相爷,我回来复命了。”
顾怀玉端量一下他的脸,淡淡评价道:“精神了。”
“起来说话。”
谢少陵这才松开他的腰身,站起身来,“江州的事已办妥。”
“我担心相爷——”
他微微一顿,跟在顾怀玉的身后迈过门槛,模样神采奕奕,却是镇定自若地说:“相爷身边没几个贴心人,我担心您无人可用,便未敢多歇,日夜兼程赶了回来。”
殊不知“顾党”的官员今非昔比。
顾怀玉今早便轮番召见董丹虞、魏青涯和沈浚等等一干人,忙得连喘气的工夫都没。
谢少陵跟在他身后走得很慢,定定瞧着他的背影,“相爷派我到江州前,我原以为不过是清河道、建民舍这等事情。”
“但到了才知,人要住的不是'民舍',是能遮风挡雨的活命处,吃的不是'赈灾粮',是明日睁眼时还能在锅里的米。”
“相爷可知?”
他走快几步,走到顾怀玉身侧,似是无奈地笑道:“头一日我便遇到官府的粮不够,等我从别处调到粮,就遇见浑水摸鱼贪赃的……”
顾怀玉微微地点点下颚,唇畔勾起很轻的弧度。
谢少陵想起那段时日都觉得恍如隔日,叹息道:“等解决完粮食,又是清河道淤泥,官府人手不够,调来的工匠冻得直哆嗦,不肯下水,是要威逼?还是要利诱?”
若是威逼,那些工匠必然不好好干,利诱又是一大笔开支,孰轻孰重,该如何抉择?
这些皆是摆在谢少陵眼前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不是圣人书里的大道理能解决的,也不是章句之学能应付得了的。
是要他真真切切地去干、去跑,去一处处敲门,一回回碰钉子,再一遍遍想办法。
他曾奉若圭臬的《治国论》,通篇都在讲“为政以德”“为民所依”。
可直到他亲身下到江州,才知道原来“为民”二字,不是居庙堂之高时高高在上的恩赐。
而是要蹲下身子,卷起袖子,和他们一起沾满手上的泥。
顾怀玉走进花厅里,随意地一敛貂绒落座,含笑瞧着谢少陵。
谢少陵立在他身前,沐浴在他的目光里,耳根子泛上淡淡的红,“我如今方才知晓,为何初见相爷,跟相爷大言不惭的我的锄奸大计,相爷听后会说我笨。”
顾怀玉有意考验他的长进,指尖轻叩一下椅子扶手,“哦?”
谢少陵双膝触地,以一种近乎温驯的姿态跪在他身前,抬起的眼里透着虔诚的光,“若是我当时逞英雄死了……”
“如今江州的堤坝谁去盯?谁又替那些老弱妇孺去讨公道?”
他低头笑了一下,再抬眼依然盯着顾怀玉,“相爷,活着比死难太多了,活着要看粮商克扣赈米却还要周旋,要忍着地方官阳奉阴违还得虚与委蛇……”
为了理想死很简单,剑往脖子上一横,血溅三尺,青史里添一句'忠烈殉节'。
但为了理想而活着,就要算清每一石赈粮的来去,要盯着工匠把每块石头垒结实,要听老妇人哭诉第三遍她家的田亩数……
一天一天地熬,一步一步地斗,比起一死了之,难的太多了。
顾怀玉抬手摸摸他的脸颊,是个脑袋灵光的,没浪费他的谋划,“聪明。”
谢少陵用脸颊轻轻蹭蹭他的掌心,眼神明亮得惊人,“相爷为何对我这么好?”
顾怀玉眉头一挑,如实地告诉他,“你像本相少年时。”
谢少陵的脸颊在顾怀玉掌心发烫,当即明白他的意思。
不是容貌相似,而是骨子里那股傲气,那份不肯低头的倔强,像极了当年的顾怀玉。
这是否说明……他对顾怀玉是(只有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
谢少陵忽然俯身,将滚烫的脸埋进顾怀玉□□,声音闷闷的,“我一直在想相爷。”
顾怀玉垂眼瞧他,想他作甚?
谢少陵嗅着他身上好闻的香味,脸颊贴在他大腿内侧,甚至能感受到那隐约的体温,这才惊觉这个姿势不太对劲。
他骤然深吸一口气,耳根轰然烧起来,若无其事直起身子,从怀里掏出一方素色帕子,小心翼翼地解开包着的帕子——
一块干硬发霉的糕点,上面还有一记咬过的齿痕。
顾怀玉盯着这块发霉的糕点半响,茫然地看向谢少陵。
这玩意儿真的值得这么郑重其事地拿出来?
谢少陵见他完全不记得,暗暗地一咬牙根,强撑着笑意道:“临行前相爷赏给我的,我一直带在身上,想您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闻闻,像您就在我身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