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第2/3页)

等候的群众却是给他拆台道:“听着是不像咱们京里的口音,可也不像是开封口音?”这位老兄自己说话就是一口地道的开封话。

王尧忙也说了句家乡话,以证明自己真的是河南开封人。

另外一个群众善意笑道:“听着是有点子像,不过掺杂了鲁北那边的口音?”

王尧:……

王尧解释道:“小生幼年在鲁地求学,是以沾染了鲁地口音。”

群众们都笑道:“这倒说得通了……”

这年头,平民百姓出了自家一亩三分地寸步难行,读书郎却是不同,若是有秀才或者举人功名的,那就可以通行天下了。

更何况是这样年弱的举人老爷,那不都是大儒们争相抢夺的天才?

正闲聊时候,老板人请来的维修师傅乘坐人力车赶到了,维修师傅一下车,就背着工具箱朝机器而去,嘴上问老板道:“怎么回事?有没有间隔足够长时间?”

老帮忙殷勤道:“有的有的,至少半个时辰,只多不少。”

维修师傅拿出螺丝刀就要拆卸,王尧忙道:“师傅,你不先测一测发动机温度吗?”

师傅看他一眼,见是读书郎,好脾气道:“我刚才摸了一下,是热的。”

王尧提醒道:“若是降温不够的情况下拆卸,容易让涡轮变形,连接处磨损不均,再组装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不如咱们先降一降温?老板,你家有风扇吧……”

老板茫然无措,群众也是一副看好戏的神情态度。

维修师傅更是变色,王尧不仅仅是质疑他的工作水平,还要砸他饭碗啊。

这要是真让涡轮变形,减损了磕米机使用寿命,或者干脆被他修坏了,不好的名声传出去,他以后还怎么吃这碗饭?

然后,两人就这磕米机制作原理和发动机使用、维护方面理论起来了。

更像是王尧用各种听都没听过的机械知识单方面的碾压,让维修师傅十分的下不来台。

杨士庭就是这个时候找来的。

群众们可能不认识杨士庭,但老板和维修师傅是认识的,前者买磕米机的时候见过,维修师傅再培训的时候见过杨士庭去视察。

两人一见到他过来就哑火了,缩头缩脑的站在一旁,杨士庭瞥他们一眼,不认识。

杨士庭问王尧:“你不跟他们一起去城门找我,怎么跑这里来了?”

王尧乖巧道:“我迷路了。”

杨士庭:……

“这笔直的路都能让你走迷了,也是有够天才了。”

王尧讪笑:“京城人太多了,我东看西看的就走迷了。师兄你这样都能找到我,你好厉害。”

其实是他跟着人群走,结果走到磨坊来了,他还奇怪其他同伴怎么走着走着就不见了呢。

杨士庭无奈道:“一路问过来的,像你这么呆的少年郎也是少见。”

王尧:“嘿嘿。”我就当你夸我了。

杨士庭看了一圈,问道:“这是怎么了?”

王尧:“发动机过热,哑火了。”

杨士庭探头朝磨坊里面和上方看了一眼,又走到机器那边上下摸了摸,敲了敲,跟老板道:“是热没散开,触动了保护机制。你这磨坊修建的矮了,平时注意通风,每天都要清扫粉尘。再等两刻钟温度降下来,若是还不能成功打火,再拆卸看看是不是里面有故障。”

后面一句是对维修师傅说的。

杨士庭短短几句话和王尧说的一模一样,老板和维修师傅连点头都不会了。

额滴个老天爷啊,举人老爷竟然是杨大人的师兄弟啊,怪不得人家小小年纪就是举人老爷,还能将这机器门道说的头头是道呢,原来是同一个师传!

杨士庭带着王尧离开。

王尧还在奇怪道:“这磕米机也太粗糙了,竟然还是二代热效应机,咱们不是已经攻克了‘极速高温不散’这个难题了吗?”

杨士庭道:“民间用不到太高端机器,别看二代机用着麻烦笨拙,热能利用这一块换了最前端技术,能节省不少燃料,排放也降低不少,要不然,这北京城上空该乌云罩顶了。”

王尧抬头望望有些灰蒙的天气,认同道:“北京的天空是不如福山的碧蓝。”抽了抽鼻子,评价道:“味儿也不好闻,又干又燥的。”

杨士庭:“总比开封好吧?”

王尧:“好吧,比开封强不少。”

他才回原籍去考了秀才和举人,所以亲眼见过开封。现在的和小时候逃灾之前的记忆没有太大区别。

也有可能是有区别的,但他离开时候年纪太小,记不太清了。

将开封的印象丢开,王尧带着浓浓期待问道:“师兄,我能去拜访定王殿下不?”

杨士庭看他一眼,问道:“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