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进了永定门, 就是进入南城了。

一走进南城,入目就见香火缭绕,不知道的, 还以为进入了哪家寺庙呢。

永定门内,各种寺庙众多,最大的祭祀场所,就是天坛和先农坛, 围绕着这两大皇家祭祀场所,建了很多诸如药王庙、清化寺、娘娘庙、月老庙等,供百姓们上香祈福。

这会子,娘娘庙和月老庙香火最盛,杨士庭吓唬王尧,道:“你可得跟紧了我,要是被哪家抢去做了上门女婿,我可没脸去救你啊。”

王尧撇撇嘴, 道:“他们也得抓得住我才行。”

杨士庭忍俊不禁, 笑道:“是了,你打小就跟个猴儿似的, 不管是抢东西还是跑路,都没人比得过你的。”

王尧随口道:“还是有一个人能比的过我的。”

杨士庭:“……你是说,赵知仪?”

王尧随着他走,看着沿街的景致,点头,道:“她现在应该长成大姑娘了, 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了。”

杨士庭觑他一眼, 闲谈般问道:“你很想见她吗?”

王尧莫名其妙看他一眼, 道:“她也算是旧识, 谈不上想不想见吧。好像我想见就能见的到一般。”

赵知仪是小福和赵香艾的女儿,两口子当年奔着德亨去了庙屯,留下长子赵知新在京给纳喇氏养。在庙屯,两人生下了次女赵知仪。

后来德亨回京指婚、大婚,去福山时候,就将赵知新一起带走,阖家在福山团圆。

所以,赵知仪虽生在庙屯,但她长在福山,具体来说,是长在总督府和福山学院。

像她这样大的孩子,除了家里和学校,还能去哪里?

所以,她与年龄大了四岁但入学晚的王尧,成了同班同学。

王尧是黄河决堤,逃灾被人口买卖卖去福山的,他虽然年龄上大了四岁,但和赵知仪站在一起,体格子上看起来更像弟弟。

因为王尧功课优秀,没少受赵知仪贿赂威胁,贿赂给她做作业,威胁他不要告老师,告家长。

嗯,赵知仪赵大小姐功课不咋地,但拳头挺硬,背景更硬,除了一天比一天出色的王尧,在学校都是没人敢惹躲着走的存在。

而王尧之所以不怕她,靠的是在灾民里拼出来的狠劲儿。王尧小时候就是个狼崽子,落到杨士庭手里磨了很多年才磨出个样子出来。

其实跟赵知仪相处一下就会知道,这只是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丫头罢了,跟她平等交往,就很好搞定。

王尧替赵知仪做文化课,赵知仪不爱吃的零食饭食就都进了王尧的肚子,两人算是很拿的出手的革命友情了。

然后就是德亨回京,小福和赵香艾也带着儿女随着锦绣回京,自此七年,两人就断了联系了。

七年里,除了肚子饿的时候,王尧基本想不起来赵知仪,只是到了京城,童年玩伴的影子就突然活了过来。

也是新奇。

杨士庭笑道:“她如今随王妃在南海子为万国会做准备工作,你要是想见,等考完试,去南海子行宫就能见到了。”

王尧诧异道:“我以为她成亲了?她今年都及笄了吧,怎么没被指婚吗?”

赵知仪是旗女,以她的身份,她可以参加大选,也可以参加小选。但看在定王面子上,她不是入宫为妃,就是做哪个王爷的嫡福晋吧。

杨士庭:……

他还以为青梅竹马多么情深呢,看来是他想多了。

王尧看着街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脸上满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稀奇,惊叹道:“京里人发型种类真多。”

是很多,都是这几年、尤其是近几个月才多起来的。

雍正朝之前,具体来说,是康熙年间万国会之前,北京城内外都是统一的金钱鼠尾头。

万国会之后,许多南洋民人入京,他们的发型就是头发全剃,然后留一寸长的发茬,说是这种发型在海上不容易得病。

没有头发,就不容易长寄生虫、头皮闷痘和细菌感染,留一寸长发茬,是为了防晒,保护头皮。

然后就到了雍正朝,海运更加发达,一些沿海诸岛比如海南岛,男子就流行头顶留长度不过耳的短发,脑后留长发,编辫子。

留这种发型的基本上都是不出海的读书人和富家翁,因为天高皇帝远,他们留了短头发,既没有违抗朝廷的剃头令,也留了头发。

属于折中的“偷奸耍滑”。

然后就是庙屯、西伯利亚、漠北蒙古那边来的,他们有的在头顶留发,有的在脑侧留发,有的在脑后留发,其余全部剃光,留下的头发编辫子。

但也很有一部分人,留全发,然后在头顶扎短马尾,或者发髻。

全发在福山很常见,甚至在东洋、南洋、马六甲等诸多岛屿都很常见,只要不去□□、越这种有监察御史的地区,只要不登岸,谁都管不着你什么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