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第2/3页)
陈允渡:“嗯,交给你,我很放心。”
许栀和:“……我感觉哪里不太对劲。”
“没有,”陈允渡站起身,伸手将蹲着的许栀和也一道拉起来,“现在录明已经不哭了。”
许栀和的腿还有些麻,站起来后踉跄晃了一下,好在陈允渡及时伸手扶住她。
再回过头看陈录明的神色,哪还有半点伤心欲绝,慢慢都是对未来的向往。
“话是这么说……”许栀和小声道,“算了算了,不去想了。”
陈允渡弯了弯眼睛,压低声音凑到许栀和的耳边道:“我只旬休这一日,你就多陪陪我嘛。刚刚我让良吉去买了你最喜欢的糕点回来,要不要去尝一尝?录明不吃,他今日吃了两根糖葫芦,再吃甜的对牙口不好。也别告诉他,好不容易哄好了,再闹起来就是嫂嫂亲自来哄了。”
若是惊动了崔福兰,可就没有这么好声好气地哄着写大字就能将自己输掉的银钱都赚回来这样的好事了。
“你都说得这般缜密了,我还能说什么?”许栀和与他并肩往卧房方向走。
陈允渡亦步亦趋跟在她身后,“当然还有,之前栀和答应我今岁给我新裁两件衣衫,但一直耽搁了下来,现在岁月悠悠万事静好,当能提上日程了吧。”
许栀和在脑海中思考了一下,想起自己在某个夜晚答应下来的事,她伸手拍了拍脑门,“去年秋衫刚量过,尺寸我还记得,过些日子就去布坊给你选料子,听说新出了一种布绢,穿在身上清凉不闷热。等我见到了,给咱们全家都重新做两身……”
她絮絮叨叨,快到卧房门口,突然听到陈允渡很小声的话语,“不再量一次吗?”
“……”许栀和怔了怔,“才五个月不到,你能长高还是怎么?”
陈允渡:“那也说不准。”
……
陈家人在汴京城待到四月,才匆匆启程回乡,这还是府上丫鬟小厮纷纷出声挽留的结果。
陈父早在三月底就急得不行,三月底正是土润地肥的好时机,将田里自发而生的草苗碾碎沤成肥,只等一场春雨就能将秧苗种入土中。现在的日子虽然清闲,过着衣食无忧含饴弄孙的生活,但终究不是他心中所想。
陈允渡知道自己父兄的脾性,若是出声阻拦,八成要被他们训斥忘了土地才是根本。
听他们这么说,即刻让人安排了回去的官漕船票。
他们的东西不算多,来的时候大多是带过来的菜蔬、和农家生养的鸡鸭蛋,现在回程路上只简单两个包袱。
筹办书塾的钱许栀和单独装了一个包袱,交给了陈大郎,后者郑重其事地接过,颇有使命感地对许栀和拱手道:“弟妹此举,我先替陈家村的小儿们谢过。”
对依山傍水种田为生的陈家村人而言,只有读书考取功名才能改变自家的境况,多了书塾,就多了一条走出去的路。倒不是说好与不好,只是多了一种选择。
陈大郎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奇怪,在家中种田的时候还会向父亲抱怨这日子艰难,要是过上那有人伺候的日子就好了,可真到了汴京有人在旁伺候,反倒是不习惯。
他还是更喜欢这个季节站在四野溟濛的田埂。新秧方插,水田如镜,沾衣欲湿,似有还无。
想到春意初萌的秧田,陈大郎归家的心更浓重了些。
许栀和侧身避开没有受他这一礼,温声道:“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陈大郎:“自然要谢的。”
他心底清楚,结合第一天刚来的时候小弟跟自己说的话,再加上这段时间自己的观察,两人之间,显然是弟妹赚的银钱更多,一家人的吃用、请丫鬟小厮伺候的钱……估计现在住的这个宅子,也要多亏了弟妹。弟妹愿意将钱分一部分给陈家村修书塾,是看在了小弟的面子上。
他对待自己这个最年幼的弟弟心态很复杂。
许栀和不知道他这段时间的琢磨,只能感觉到陈大郎对自己越发敬重,但一开始陈家人就给她留下了知礼有分寸的印象,故而也没多想。
要是知道了,多少要为陈允渡正名一句,朱雀门的宅子,那可是有价无市。
陈录明这两个月大赚一笔,只等着回去便能摇身一变成为村中银钱最多的小孩,想起自己数月没见的玩伴,他心中亦十分想念。
临行之前,他特意和崔福兰走到许栀和面前告别,“小婶婶,我们要回去了。”
许栀和微微颔首,伸手伸手摸了摸他的脑袋,然后看向崔福兰,“那些调养的药嫂嫂你先吃着,后面的药材我会托人寄回去。”
崔福兰在府上这段时间,许栀和特意请了郎中上门为她请脉,当年留下的沉疴虽然无法彻底根除,但慢慢养着,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