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第4/5页)

得到了回应,许栀和微微颔首,“有劳带路。”

“姑娘客气。”

南水松了一口气,一边好奇身后的这位姑娘如何就得了自家姑娘的关注,一边目不斜视、装成成熟稳重地缓步走在前面。

一行人从边廊绕行,穿过散桌,停在了一处厢房门口。

南水站定后,抬高了声音请示:“姑娘,人到了。”

须臾,厢房被人从里面拉开,入目是一扇屏风,屏风后隐约可见一道人影。

“冒昧请你过来,还请不要介怀……”说话的人嗓音轻柔,随着声音的响起,她也站起身缓缓走到门口。

刚走到门口,陆书容的脚步顿在了原地,看着面前的三个人,又看向了一旁完成任何而沾沾自喜的南水,忽然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走回屏风中。

怎么会这么多人?

陆书容怀疑是不是自己没吩咐清楚,她说的明明是请那位姑娘过来,谁说要全部请过来了?

南水如果能听到陆书容的心声,一定会为自己大声喊冤。人家三人一看就关系匪浅,要么全请过来,要么一个都不请,哪有在人眼皮子底下请走一个人的?让剩下两位小郎君守在厢房门口吗?

陆书容的脚步顿了一秒,旋即她又恢复了正常的走路姿态,不慌不忙地走到了厢房门口。

罢了,露面都露了,现在再折返回去,反倒是显得小家子气,倒不如大大方方地显露人前。

她端着温和、清雅的笑意,笑着对三个人说:“杏花开放时节人流如织,膳堂最挤,反正我一人也是空闲,你们如果不介意,一道来用膳吧。”

许栀和抬眸,正和陆书容的目光相撞。

后者神色坦坦荡荡,笑意温和,仿佛真的从心而行,随手帮人。

“多谢陆姑娘。”许栀和回以一笑。

四人坐在圆桌四角,各占据一方。丫鬟两两站在陆书容身后,厢房门口,井然有序。

南水去传斋饭。等候期间,陆书容克制着自己,尽力不要去看许栀和。

许栀和则显得轻松一些,她没有到处乱看,而是抬眸看着眼前的画作。

画作长约五尺,宽约两尺,用檀木装裱,麻绳悬挂于墙壁上。画面上是一个恣意赶牛的农夫,人物面部饱满,丰腴健康,色彩浓烈鲜明。农夫回头看牛,牛抬首回应,漫步烟雨之中,动态感十足。

陆书容的余光捕捉到了她的视线,顺理成章找到理由循着她的目光望去,等许栀和全局看过,她放缓了自己的声音介绍道:“这幅画作是南朝名士张僧繇的最后一幅画。相传落笔之前,他曾从益州府一路南下,行经大理国,天竺……画作中带上两地风韵,用色鲜明大胆,人物饱满有神。不过他的遗作不多,姑娘如果喜欢品画,我手中倒是有一幅陆探微的《灵台图》。”

张僧繇和陆探微并为“六朝四大家”,他们的画作在百年的波折中早就十不存一,那幅《灵台图》也是她千辛万苦从一个贵人手中高价买下。

许栀和只是好奇,对她口中说的两个人名十分陌生,但能被国公府的千金这般推崇,想来画技惊人。

她乐意接受一些传统的技法,听到陆书容的话语后,坦然应下,“如果有机会的话。”

陆书容刚想请她可以入府一观,旋即想起了自己同在大相国寺的母亲陆国公夫人,本放松的面色又绷紧了几分。

母亲门第观念极重,像许栀和这样的白身,她是不会欢迎的。

陆书容也能理解,父亲身为正一品国公,享世袭不降格待遇,母亲更是出身名门,祖父乃真宗朝宰辅寇准,从小金枝玉叶,养成了她眼高于顶的性子。

陆书容只好咽下了的邀约,转头去看一旁的丫鬟,“去瞧瞧,斋饭好了没有?”

丫鬟福了福身,退了出去。

片刻后,有几个苦修僧端了斋饭过来,不过他们并未进来,而是转交给了门口的丫鬟们。

去请许栀和过来的那个丫鬟……如果许栀和没听错,应该是叫“南水”的那一位,也重新站到了陆书容的身后。

她步履匆匆,走到陆书容的身边,在她耳边低语了几句。

陆书容的神色微微变化,不过很快,她又镇定了下来。

母亲知道了她请人到了厢房,虽然会气恼,但是会为了陆国公府的脸面,不会当即发作,只会远离这些名不见经传的白丁。

丫鬟将素斋端上了桌。

梅丰羽从兴奋地状态中回过神,见陆书容和侍女有话要说,主动承担了介绍的责任,目光落在菜上,有些傻眼地愣在了原地。

他,他竟然一道都不认识!

旁边的丫鬟习以为常,国公府……或者说厢房待遇的人家,菜色和外面的散桌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