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第4/4页)

五岁的陈录明不明所以,伸出自己白胖的小手搭上陈允渡伸手的掌心上,叔侄两人出去片刻,旋即响起了陈录明撕心裂肺地一声哀嚎:“不——”

崔福兰听到自家儿子的哭叫声,锅铲也没来得及放下,直愣愣就出来了,见到陈录明一脸生无可恋地抱着书,十分不给面子的哈哈大笑起来。

“你小叔博闻广记,他给你挑的书,错不了。”

陈录明白胖胖地小手缠绕在一处,一脸欲语还休地看着陈允渡,半响,闷声跑了,“我再不要与小叔好了。”

陈允渡勾了勾嘴角。将书放在陈录明的床铺边,一转头,便是许栀和站在门边,眸中酝酿着清浅的笑意。

好似……陈允渡袖中的手微微握拳,好似自己有些幼稚了。

灶台上的香味越发明显,大锅里的汤咕噜咕噜冒着泡,白色的烟雾裹挟着烟火气息,缭绕在木篱所在的院子中。

陈允渡垂眸片刻,复又抬头望她。

“栀和,”他的嗓音放的很轻,“在笑什么?”

“我在想……”,许栀和隔着朦朦胧胧的热气望向他,半响,垂眸笑了,“还是不说了。”

陈允渡:“?”

许栀和没有解释,回头朝厨房望了一眼,见崔福兰端菜上桌,“嫂嫂在忙,我去帮帮。”

饭菜上桌,陈父坐在上首,望着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忽然有些感慨。

他对陈大郎道:“去把我藏的好酒拿出来。”

陈大郎应了一声,片刻后,端着一坛新启封的酒水过来。

崔福兰压低声音对许栀和道:“这酒水是公爹自己酿的,不醉人,少饮两杯无妨。”

许栀和朝她笑:“好。”

桌上菜色丰富,陈录明本蔫头耷脑,后来崔福兰喂了他一口烧肉,小孩登时睁大了眼睛,嚷着还要。吃完,打着饱嗝嚷:“真希望小叔小婶日日都能过来。”

崔福兰笑着戳他脑门,“你小叔是要考功名的人,日日住在家中,可怎么行?”

陈录明吐了吐舌头。

话口没开倒是还好,一旦说开,陈母心中便陡然一阵酸涩,现在一家人欢欢喜喜吃着饭有多开心,等他们远行北上,就有多伤心。

陈父见妻子目光黯淡了几分,连忙伸手搭在她的手上,对陈允渡和许栀和道:“我和你母亲,这辈子没出过太平州,最远也只在镇上待过,帮不了你们什么。你们此行去汴京,需要好生看顾自己。功名利禄都是次要,只一点,人要好好的。”

陈大郎和崔福兰端坐着看向两人,眼中传递的,是同一个意思。

陈允渡站起身作揖,“孩儿明白。定然好生照顾好栀和、照顾好自己。”

陈父嘱咐完,想再添补几句,可望着儿子,只余下脑海空空……罢了罢了,允渡比他们见多识广,轮不到他来操这份心。

“哪日走?可要我们去送一送?”陈大郎在旁问。

陈允渡如实回答:“大后日一早……今日回来用意,除了带栀和见亲长,便是辞行。”

陈母再也坐不住,站起身匆匆忙忙想要翻箱倒柜,她记得家中还有几件冬衣,去年新做的。崔福兰拦住她,压低声音提醒道,“娘,小弟现在并非孤身一人了。”

许栀和跟着陈允渡并肩站着,她并不排斥这种家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甚至还有点喜欢。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怪不得他如此真挚又热烈。

天色渐晚,辞别之后,陈允渡与许栀和携手当归。

夏日村中蛙声四起,微风阵阵,满天的星子闪烁不休。陈家众人依依不舍,送到村口,直到人影都瞧不清了,才折返回去。

月光如辉,许栀和脚有些酸痛,转头去看陈允渡的神色,他静静望着天边的明月。

久到许栀和以为他在心中无数遍默念“低头思故乡”之际,陈允渡忽然偏头看向她,“今日饭前,栀和想说的是什么?”

许栀和一怔,没想到一路上陈允渡一言不发,在想这个。

她眉心筱然一松,就连着迎面吹来的闷热晚风都觉得可爱起来,她语气中带上了几分轻快,小跑了几步,回头看他,“这个啊……我还不能告诉你。”

陈允渡晃了晃神,片刻后抬步追上,袖口灌满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