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以及清蛀虫(第2/4页)
延请大儒开办学堂也能理解,教育是夺得未来的关键,应急的同时也得为将来考虑。
这个道理所有人都懂,但凡有点志气的主官到任之后都会从教育入手来宣扬人才不问出身有才就能任用。
实际上看不看出身只有各家主官自己明白,反正明面上都会用不问出身来招揽寒门学子。
任用寒门学子,和培养寒门学子,二者截然不同。
经学典籍掌握在世家手中,寒门学子就算学也是困难重重,能学出来的终究是少数。
特意延请大儒培养寒门学子就不一样了,世家子平日里高高在上自觉生而不凡,实际上人和人之间的区别没那么大,除去极少部分天才,大部分人都是差不多的。
世家有家学可以一代一代的培养族中子弟,寒门却没这个条件。然而真要有愿意培养寒门子弟的书院出现,世家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朝中官职一共只有那么多,地方官署的官职也是固定的,和官吏相比永远是百姓的数量多。
和世家子的数量相比,也永远都是寒门子弟更多。
此消彼长,以天下寒门子弟的数量,真要唯才是举的话不出百年世家便会被打压的无处容身。
都说世家子弟沾亲带故会互相偏袒,寒门子弟掌权后难道不会偏袒同为寒门出身的人?
别说宫里的杨太傅担心,他看透之后他也担心。
戏焕手肘抵着几案撑着脸听荀彧担忧将来,听着听着就笑了起来,“没想到在文若眼里天下世家竟都是打不还手的小可怜。”
郭嘉也乐了,不再趴桌上当不存在,而是怪里怪气的演道,“世家寒门此消彼长,真要开了这个口子,我世家子弟该如何是好啊?”
荀彧:……
“不要笑。”
旁边俩人收了笑意,然后对视一眼,再次没绷住笑了起来。
荀彧两眼空空,木着脸等两个人笑完。
世家大族可能不会像他刚才说的那样落魄,但是受到的冲击肯定不会小。
就像两户人家,一户富庶一户贫穷,这时候忽然有人过来赚取富户的钱财来接济穷人,就算手段正当,富户能受得了贫穷的邻居逐渐和他平起平坐吗?大概率接受不了。
现在就是这样,世家和寒门对立了数百年,肯定不会放手让寒门能肆无忌惮的往上爬。
临淄的书院今年刚开始招收学生,授课的几位大儒年纪也都不小了,只要解决掉书院后面的荀明光,就算他们不动书院,等几位大儒百年之后书院也会名存实亡。
稷下学宫都能随齐国的灭亡而消亡,临淄这才哪儿到哪儿?
何况那小子干的不只这一件戳世家心窝子的事,之后下的那条均田令更是明摆着要和世家过不去。
更过分的是,那均田令推行之前完全没和他们商量,他还是在青州开始给流民分田之后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也就是那小子不在跟前,不然他非得……
唉。
在跟前又能怎样,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他还能拦着不成?
问题在于傻小子太过大胆,得罪人之前还不和家里打招呼。
连家里都不通知,想必是已经考虑过被群起而攻之的后果。
怎么着?真到那个时候家里还能帮着外人不帮他?
荀彧已经在信上叮嘱过很多次让那臭小子三思而后行,非要得罪人的话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年纪轻轻的千万别因为粗疏大意折在外面。
看他们的通信内容也知道,臭小子只会“知道知道”“在注意了在注意了”“一定不会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信上说的多诚恳,平时就有多不把自己的性命当回事儿。
偏偏兄长那里对此不管不问,好像笃信那小子有金刚不坏之身世上无人能伤得到他一样,劝来劝去最后忧心的依旧只有他自己。
幽州需要派人过去,青州也不能不管不问,不然他早晚要吓出问题来。
在荀彧面无表情的注视下,郭嘉和戏焕终于止住笑声,“天底下那么多世家,一个个的都心比天高,他们或许会觉得寒门子弟能对他们造成威胁,但绝不会沦落到无处容身的地步。”
不要太高估世家大族的良心,也不要太低估世家大族的能力。
连皇帝几次三番的禁锢都没能让世家大族伤筋动骨,可见他们有的是手段应对危机。
大汉气数已尽,朝堂腐朽不堪,他们小将军想改变这天下,何错之有?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非世家的天下。不管是提拔寒门庶族还是均田分地,对咱们小将军而言都没有坏处。”戏焕屈起指节敲了两下,温声道,“当然,对荀氏有没有坏处就不好说了。”
官府的运行需要钱财,钱财来自税收,朝廷管辖下的百姓每年都要缴纳田租、口赋、算赋以及服徭役,如此才能保证官府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