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笮融欲潜逃(第2/5页)
确定了,就是故意的。
真心觉得遇到这么个任务很值得一哭的荀小将军叹了口气,打起精神来和这次的阿飘爹商量怎么应对突如其来的任务,“爹,我不着急,您也稳住,咱们父子齐心其利断金,小小汉室轻松拿捏。”
赵大顿了一下,作势要往外走,“你在此处不要走动,我去给汉武陛下打个电话。”
“爹爹爹!留步留步!刚才是为了缓解压力说着玩呢。”荀晔赶紧改口,“爹您什么时候到的?我们现在正在打徐州您知道吗?不知道的话正好,孩儿再给您讲一遍。”
陶谦老儿脑袋有坑,因为所以然后最终,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噫吁嚱,于是就是现在这么个局面。
“爹您是不知道,陶谦是真的很莫名其妙啊,他竟然纵容手下贪污他的钱!”荀晔拿出说书的架势,拿桌上的笔架当惊堂木这么一拍,然后就开始声情并茂的讲故事,“陶谦是丹阳人,笮融也是丹阳人。陶谦今年六十来岁,笮融今年四十来岁。我之前和人猜笮融是不是陶谦成婚之前和白月光生的私生子还被人嘲笑了一顿,您来评评理,纵容到这个地步也只有白月光生的私生子了,正儿八经的亲儿子都不行。”
亲儿子要讲究这讲究那,从小到大养在身边也能狠得下心管教。白月光生的私生子就不一样了,首先没养在身边就能刷一波愧疚值。
按照他的猜测,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打板——
在很久很久以前,扬州丹阳郡有个叫陶谦的小伙子,这小伙子和同郡的笮姓女子一见钟情二见倾心三见定终身。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私定终身不为世人所容,两家家长都不同意,小情侣不得不东飞伯劳西飞燕,从此形同陌路人。
青年陶谦在家人的安排下娶妻生子,笮姓女子却对情郎念念不忘终身未嫁,据说是受情伤太深,从此淡出世人的视线。
十八年后,也可能是二十八年后,女子因病离世,病逝前拿着信物给儿子让他去找已经飞黄腾达的亲爹,问他还记不记得大明湖畔的、咳咳、问他还记不记得当年一见钟情的那谁。
陶谦看到带着信物找上门的亲生儿子一瞬间又回忆起了当年的美好,当年的他年轻没有能力不能做自己的主,现在的他已是一州之牧没有人能再对他指手画脚。
于是就开始了丧心病狂的补偿。
什么清廉什么名声什么百姓的死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失散多年的亲儿子。
只要儿子开心,就是要星星要月亮他也能徒手搓星舰给星星月亮轰下来。
“停——”阿飘陛下听的脑壳疼,“让你分析局势不是让你造谣,有你这么胡说八道的吗?”
“祢衡也是这么怼的,但是他猜的也没比我猜的好哪儿去,更没有我猜的有戏剧性能吸引人。”荀晔撇撇嘴,嘟囔道,“他说笮融可能是陶谦的救命恩人,也可能是多年前雪中送过炭,反正就是对陶谦有恩,所以陶谦才会对他的作恶多端视而不见。”
赵匡胤啧了一声,“确实,还不如你编的有意思。”
“是吧是吧,我也这么觉得。”荀小将军骄傲叉腰,“所以最后让他按照我编的故事来写檄文,肯定能把陶谦气吐血。”
都要讨伐陶谦了肯定怎么不客气怎么来,什么捕风捉影胡编乱造的事情都能往上写,只要看上去像那么回事儿,听众才不会深究是真是假。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当他是造谣的那一方时,就算良心有点痛也很难抵抗这种把对方气吐血的快乐。
笔杆子掌握在他手里,有本事陶谦也写檄文骂回来呀。
哼。
赵大陛下眼角微抽,这嘚瑟的样子到底是跟谁学的?怎么那么欠揍呢?
一定不是跟他学的,他没这么缺德。
“你真的让人把这些写进檄文里了?”
“故事编出来就是给人听的,当然要写进檄文。”荀小将军理直气壮的点头,“当然,檄文也要经过艺术加工,具体是往好里加工还是往坏里加工只能看执笔之人,和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赵匡胤很给面子的回道,“你高兴就好。”
缺德好啊,这世道越不要脸越能活出名堂,只要将来别把他的存在泄露出去就行。
好大儿如此擅长剑走偏锋,想必打天下也是不走寻常路,不怪系统咬死不肯改口,他是系统的话他也不改。
这小子是“有压力才有动力”的典型,没点压力反而不行,至于压力的极限在哪里……反正目前还没见着。
旁边,荀小将军分享完他们敲锣打鼓进攻徐州的计划继续说青州的情况,“青州流离失所的百姓多,但也还有部分拥有耕地的平民百姓。既然已经乱到这个地步,我就想着可不可以直接一步到位把田制给改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放在这里也很好用,有我奉先兄坐镇青州,目前还没碰到敢直接说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