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林巧枝战绩积累起来的绝对信任

“不可能……”

“翻译有偏差吗?”

美方、日方、法方的技术团队, 在听到翻译给出的卢当山的回答之后,同时开口,也是同时诧异地转头看向翻译。

翻译忽然被这么多灼人的视线锁定, 也是一时紧张。

怀疑自己真的翻译错了?

但中方的技术团队成员,确实是这么说的没有错啊!

再三确认后。

他们在脑海里快速回忆起来, 尤其是接触到有关林巧枝的相关, 皱着眉不吭声。

半晌,安斯艾看向卢当山,再次重复道:“这不太可能。”

众人也是纷纷表示支持。

“林工是做拖拉机的,还造出了世界首台全丘陵地形的拖拉机,是机械工业出身。”卢当山解释了一句。

明明夸的不是自己, 但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卢当山却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超然了,不亚于在炎热酷暑喝下一瓶冰爽解暑的橙子汽水。

安斯艾等人却觉得哪里有些熟悉,握拳敲了敲太阳穴, 努力回忆,接着, 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冒出:“乔治?qiaozhi?”

“哈?”

中方一时没有接上这个脑回路。

“lin…qiao…zhi…”安斯艾试着认真念一遍这个名字。

他眼睛睁大:“林专家是做全丘陵地形拖拉机的中国George?”

翻译:“……”

George这个词大意是“土地, 土壤+耕作”,常被音译作乔治。

但这会儿肯定不是翻译这个意义。

但顺着翻译下来的话,林专家是巧枝?林专家是乔治?林巧枝是巧枝?

翻译觉得这个翻译有点傻,不过这个问题本身就透着傻气,于是努力在中间翻译标准有关拖拉机的描述,以显示自己的专业。

卢当山和贺红星相互看看,又看向安斯艾, 缓缓点头。

红旗厂的工作看起来做得不错?

“这太荒谬了!”前川亮太下意识地用力摇头,觉得这天方夜谭, 作为岛国,他们对小型拖拉机的需求其实更高,在美国可能还只有工业圈的人知晓,他们国内是连需求方都有所耳闻的程度。

机械工业和化工工业的,这里面的跨度不说比海洋还大,起码是物理和化学的跨度吧?

卢当山不觉得荒谬,他好声笑道:“那不是也推翻了咱们的结论,找到了埋藏的问题根源吗?”

言下之意,你理解不了她,才觉得荒谬。

前川亮太表情都有点绷不住,难道他还没有资格评价一个跨行过来的年轻人吗??

法国技术团队见此都没忍住笑,然后被前川亮太投以同样的质问,笑容顿时气球一样瘪了。

为什么都觉得中国方面愿意这样搞有点荒谬?

因为工业领域有一个共识——很难进行穷尽测试、或者全覆盖测试。

为什么呢?

一个是条件无限,比如像是连续的物理量几乎可以无限取值,比如温度、压力,假设范围是100-800℃,并不是测试七百个整点温度就算完全覆盖的,以0.5度为测试单位呢?以0.1为测试单位呢?为什么不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做测试呢?

你觉得是无理取闹,但现实投产过后,就是什么情况都有可能遇到。

再一个,有些极限条件,是有可能损坏设备的。

比如全丘陵地形拖拉机,林巧枝即使设计了极限侧翻测试,也是一定会做好保护措施,翻了不会坏,人也要保障安全。但有些行业,特别是眼前这种一套设备就巨贵的,极限测试就不可能做太狠。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各行业都逃不开的成本问题了,测试所有组合的时间和资源,消耗的成本太大了!

说实在的,林巧枝的全丘陵地形拖拉机,也只是测试了80%左右的通用性,也就是保障绝大多数正常情况下是适用的,剩下的百分之二十,藏在世界广袤丘陵土地的沟壑之中,难以覆盖,甚至难以想象。

比如有的路就一米宽,走个两个人都够呛,类似单人宿舍的上铺床,就不能妄想什么车能开进去了。

但林巧枝主动提出这个方法。

肯定不是纯靠愣头青的蛮劲,她从不做这种傻事,而是因为她心里隐隐知道范围和目标。

在这场测试中,她不留痕迹地建议相关的测试项目往前调整,基本有把握可以在前20%的测试中得到结果。

大家也都是没有异议的,就好像鸡兔同笼问题摆在眼前,你是先数有几个鸡腿,还是先数有几个兔头,其实都无所谓。

端上桌了,不管是红烧鸡腿,还是麻辣兔头,最终统统都是要吃到肚子里去。

先吃后吃什么完全看个人喜好。

这一场决策中,其实压力最大的,鼓起勇气扛下责任的还是纯属啥内情也不知道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