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这些“民间智慧”这些“土方子”(第2/3页)
安斯艾被问得满头大包,一时哑口,不是说他的水平低,反而是他的水平太高了,以至于一时间能想到很多种可能,但从技术角度分析,又觉得不可能发生。
设计是闭环的,中间却突兀的多出了别的东西,他转头看向日方团队,怀疑道:“不如我们一起开个会,讨论一下整套设备哪里有可能出现泄漏,或者哪个化学反应有可能在意料之外的条件下生成水?”
为什么满头大包,因为制作乙烯裂解的化学反应,尤其是工业实际裂解操作中,包含了数百个复杂的化学反应网,其机理复杂,甚至还会伴随大量副反应。
他做好了下狠力气排查的准备,但基于对国家工业实力的信心,他还是更倾向于是日方实施过程中出了问题。
前川亮太自然是答应,他还很礼貌的hei了一声,做出向前辈鞠躬的尊敬样子,不过他们一行人往车间旁的会议室走时,他依旧语气很礼貌的,“作为全面考虑,我们还是不能忽略操作不当的问题,水的出现实在是让人意外。”
贺红星正色:“我们的操作是经过严格培训的,标准也是按照顶格来执行的。”
“管路中出现水的话……”
“其实也不一定是反应副产物,管路中含有水分子的气体也是存在的。”
在团队的讨论声中,史考特不太明显的也搭腔了一句,举了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例子,简单支持了一下日方观点,说明了操作细微偏差,也是有可能导致副反应有水分子形成。
但只说了这一句,再不肯多说了。
藏在讨论中,并不是很起眼。
这样随便聊着走进了会议室。
会议中。
美方提出了一些排查的思路,裂解原料带水,蒸汽系统泄漏,比如膨胀节焊缝、疏水阀旁通……
美方对这一套技术真的是大成了,信手拈来道:“原料预处理单元是不是失效了,比如脱硫、干燥塔这些,如果这部分没有到位,也可能导致含水量超标……”
这次讨论得有点久。
林巧枝听着做了一些记录,她顺手还标注了一下,这些点分别都是哪些人提的。
刚刚淡下去的怀疑又起来了,总觉得有点不对劲,日本人先是大力赞同美方在会议上提出的温度意见,然后美日双方都说进水不可能是自己的问题。
但在实际技术讨论环节,美方给出了一系列针对日方设备的检查方案,但日方给出的建议……林巧枝看了看笔记本,表面看着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都是含糊其辞,几乎没有几条建设性意见,尤其是没有率先提出的。
林巧枝:“……”
看向对面日方团队,看着一副积极讨论的样子,hei!hei!的,说几句话还偶尔点头那样鞠个躬,搞得好像很有礼貌一样。
翻译十句里要带三句:“阁下所言极是。”
你倒是倒一点干货啊!
回头看着笔记本上记录的可能,林巧枝就不像内行人分得那么细了,她简单粗暴的划分为外部泄露、内部产生。
“做同位素标记实验吧。”林巧枝干脆道,她们想要超过美方和日方,从排查设计上动巧思,肯定是太被动了,还有日本这边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个不留神就被带到沟里了。
她提出:“不管是原料带水,还是裂解保护蒸汽系统,这些水的来源,我们分别注入D2O标记水。”顿了顿,“完成反应之后,直接在急冷油分离出的水相里,看能不能检测出氘同位素。”
她看向卢当山,求证道:“除了内部有可能发生的复杂化学反应可能遇到麻烦,这个思路应该没有问题吧?”
“这……倒是没有问题。”卢当山犹豫着说,唯一的缺点就是费时费力且费原材料,而且运气不好的话,几乎要做穷尽测试。
会议室里看向林巧枝的目光有些稀奇。
这就好像高中生看到题目,明明列出三元二次方程组可以大概一页算式解决的问题,却有人提出我们不设未知数,不列方程组,就用小学纯算的办法一笔笔算。
但林巧枝这个提议,却是得到了国内极大的认可和支持。
笨办法就笨办法。
我们既然暂时跑不快,那就走慢一点,走稳一点。
而且以中国一路走过来的经验来看,他们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可以自力更生,很多时候就是依靠这些“民间智慧”这些“土方子”,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于是,整个车间里,所有工人抱着极大的热情,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安斯艾等人看着这一幕,终于是意识到不对起来。
浑身笼罩着一种被外行指导内行的、难以忽视的不敢置信……到底是什么人在教我解三元二次方程组?到底是什么人在带着他们这些世界顶级乙烯生产技术专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