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在《人民日报》最醒目的头版上
明白、理解……?
这是明白了什么?林巧枝看看这一桌人的表情。
她叹了口气, 只能转而道:“我再抽时间仔细看看,再给各位答复。”
“今天下午还有测试任务。”她看了看会议室里的座钟,“时间也快到了, 我就先去忙了。”
她从椅子上起身。
一屋子人也纷纷起身,随着她的动作一起往外移动:
“那麻烦林工多费费心。”
“我马上联系家里边, 拍摄几张林工你提出的细节照片送过来。”
……
林巧枝离开之后。
这间会议室里短暂安静了一会儿,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然后才真的是炸开了锅。
“谢书记,她真的能修咱们的塔机问题?”
“东西都没见着呢。”
“你没听陆厂长说,林工在去112厂之前,也没有拆卸式的、深入接触过步进梁式加热炉?”
“怎么做到的?”
“是啊, 我们水下需要静音的潜伏的设备,她一下就准确说出了噪声频率,还直接提出超精密加工。”
“总不能是猜的?”
“你猜一个试试?”
好几个人,尤其是年轻人, 都在交头接耳的议论中,激动地提高了音量。
亲眼见过步进梁式加热炉成果的谢书记, 更是笃定感慨道:“赵局说的对, 林工肯定还是琢磨出什么东西来了。”
其他人脑海中也浮现出林巧枝的战绩,不由点头:“有道理。”
“真的太敢想、敢学了。”
有人笑一声:“基础好、技术强,当然也就敢想了,要不为什么人家能八个月学完别人三年都学不完的课程,还学得好。”
等这一阵情绪抒发出去了,会议室里才重新回归平静。
沉默半晌,“你们说……林巧枝真的都略懂一二?”
有技术员提出:“我听着, 觉得不像是无的放矢。”技术这个东西,是容不下外行人瞎哔哔的, 强行想表现,只会徒增笑话。
所谓“行家一开口,就知有没有”,说的就是这么个理。
也有带队的领导,很会看人,不过这会儿说起来也有点不太有底气的样子,“我怎么觉着,林工说回去看看,再给我们答复,也是有些信心的?”
“……”
话是这么说,但总不能真的把这一桌子人的问题都解决了?
越交流、越感受到林巧枝的那股底气,就越觉得不可思议。
于是纷纷望向赵振云——赵局,你刚刚可还给我们打预防针呢。
赵振云:“……”
她内心也是有些冲突的,一方面盼着林巧枝真是“神州大地,人杰地灵”的出挑代表,一方面理智又拉扯着她,迎着一圈目光,她咳了一声,表情努力淡然道:“我只能说,林巧枝同志性格沉稳质朴,这是公认的。”
至少档案上,红旗厂两位老党员的入党推荐词,还有各方面的实战结果来看,确实如此。
众人感觉脑门要长草了,痒得想挠。
沉稳质朴?
谁说的?
说的谁?
难道是说刚刚在会议室里的林工吗?
***
王柏强和林巧枝一起走出来,一同往测试场地的方向走去。
王柏强想了又想,又看了林巧枝几次,都有些记不清当初那个矮矮倔倔盯着自己看的小丫头了,明明还没有过去几年,却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你真的都有信心?”
林巧枝点点头:“您看其实很多都是相通的,比如天车和塔机都是起重设备,金属结构、工作机构这些和天车原理上都是类似的。再比如隧道掘进机的液压泵,其实和我们拖拉机的液压泵也是一个原理,都是驱动机械的液压油,就好像人的心脏一样,将血液送到各个部位……”
工业既然环环相扣,就注定了会有共通之处。
当然了,林巧枝也不会否认,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还是梦境里的实操和拆卸学习。
听着还真像那么回事,很有道理的样子。
但王柏强却怎么听怎么都觉得像是在扯淡,这样真能行?
但看着林巧枝……行吧,不管听起来像不像扯淡,做到了,那就是真理。
这或许是强技术行业的一种普遍现象。
理论再强,逻辑再深,说得再有道理,都抵不过实战上的成功。
就好像打仗,不管一个人谈论兵法显得多歪理,只要他能一直打胜仗,他就是兵法本法;又或者像医生,就算他完全不按照操作指南来手术,但次次都能手术成功,病人康复好,他就是新术式本式。
林巧枝继续主持测试。
在外围围观的记者倒是逐渐减少。
毕竟半天一天还好,再稀罕的东西,记者也不可能一直热情高涨的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