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她打破行业默认惯例(第4/5页)
采购那些农产品,轻工业品的时候,怎么没见外商这么热情友好?
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工人技术精湛,成品质量看起来高一点?
难道他们的农产品质量就不好,味道就不好吃?
胡开记这下明白了缘由,对周围几个同事笑道:“他们这是想保持好联络,以后不管出问题维修,还是技术升级,都还得找红旗厂。”
“难怪笑得那么好,他们这次可算占了大便宜了,后头分体研制模具的定价,可不能再按照原来价钱的来了。”
“这下不仅打出了名气,连回头客也牢牢揽住了!”
这样精巧的设计,难道还敢交给别人不成?真的能放心?
除了红旗厂,别无他选。
除非愿意就和原来一样,整件报废,全部重做。
胡开记这些外行都啧啧称奇。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可想而知这在场的一众工业战线同行有多震撼了,这绝对不仅仅是“可进化”这一个概念,其中牵扯到方方面面。
一时间,心里像是有蚂蚁在爬,又像是有火球在滚。
明明是深秋要入冬的时节,有些人热得扯开衣领,甚至直接敞开外套,试图通过气温来冷静一下头脑。
等林巧枝分享出这部分想法,甚至包括一些没能来得及在20吨重型模具上实现的设计之后。
早上的这场交流会也接近尾声。
“……感谢各位前辈、工业战线同志的倾听,以上就是我带来关于大型模具分体研制的一些经验和感想。接下来还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林巧枝本想说大家提前去食堂吃饭吧,干饭!!
结果话还没说完,就看到有不少人已经站起来,急切地朝红旗厂现场人员要话筒。
还有前排的人,干脆纯靠嗓子足朝台上喊话,不过声音虽大,语气却听起来很好的样子:“还有十分钟,我个人,想请求林工多留一会儿,有几个问题,实在是非常想得到解答。”
事先并没有准备这个环节。
林巧枝侧头看向了温东鸣、王柏强他们所在的方向,他们那边交头接耳商量了两句。
虽然是主办方,但现场这个情况,实在是有点盛情难却。
于是在第一排右侧的温东鸣站起来,拿着话筒朝后面道:“那咱们借着最后的时间,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大家注意把控时间,有些明显需要时间才能讲清楚的,就留到下午探讨,相ῳ*Ɩ 信咱们下午的交流会更精彩……”
下午?
下午的安排分明是留出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相互探讨理解,吸收上午讲的内容,有助于第二天的分享和交流。
江南造船厂的一名技术高工率先站了起来:“林工,采用这套分体研制的技术后,这套20吨模具制作工期比整体制作减少了五分之一,这应该有第一次尝试的原因,你觉得交付周期最快可以提前多少?”
林巧枝思索片刻。
分体研制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所有拆分的部件,可以同时进行加工。
比如把一个整体拆分成五份,理论上最快可以有五倍的进度。
但还是要结合一些实际情况,林巧枝握着话筒回答道:“如果水平足够高的技术工人充足,并且不受天车台数的钳制,我个人觉得,这套模具,最快应该可以把原本预计整体制作的180天周期,压缩到45天左右。”
分体研制,就是可以劈开时间山的!
他呼吸明显急促了一些,还想问,但被人抢了先。
“林工!”重型设备厂的王国伟站起来,问了关于模具“可进化”的相关问题。他的旁边,也还有不少人都跃跃欲试,手里都半举着笔记本,显然刚刚听林巧枝讲述时记录了不少想法。
……
随着交流会的展开,直到最后简单的问答环节。
称呼林巧枝为“林工”的声音明显变多了,语气也变得更认真,少了几分对年轻后辈的随意。
一个人,在技术行业内的地位,传是传不出来的,只能靠着货真价实的战绩一场场仗打出来。
而想要在如此多同行面前,博得一定的名气和地位,显然就要拿出一些不一样的,超出大家水平的东西来推平阻力,才铺得开名气。
“当制作过程中,局部工艺出现失误,不再像原来那样整体报废,再加上分体的解构……材料利用率我觉得能从 60% 升至 85%左右。”
林巧枝回答完这个问题,就把话筒放下来,她神色自如,很是自信。
主持接过她主动递来的话筒,“感谢林工为我们解答的问题,今天的问答环节就到这里,各位有序从前门离开,前往食堂用餐,等用餐之后,休息片刻,相信下午的探讨交流会让大家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