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她打破行业默认惯例(第3/5页)
林巧枝和红旗厂几人都看到他了,只是林巧枝没有依照他的要求来:“今天是交流会的第一天,我们的安排是做整体技术介绍,让大家对技术有整体了解,思考过后,再深入讨论。这位同志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在交流会后找时间与我们团队成员详谈。”
台下众人其实也都看到了那个出声的人,倒是不觉得他没素质,只觉得他说出了大伙的心声。
把人心勾得痒痒,然后就不管了,怎么能这样!!这样是不道德的!!
即使道理都懂,但心里还是痒痒啊,不少人屏息凝神,希望这位勇敢的同行再给点力,为大家发声。
毕竟这样的带点纪律的场合,尤其是台上站着的人如此年轻,是个年轻后辈,不是每个人都方便、且好意思提出这样的请求的。
“今天上午时间有限,我们抓紧。”林巧枝不受影响,节奏也没有丝毫被打乱,“我们接下来看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远高于分体松动……”
台下不少人脑子还被上一个问题吸引撩拨,舍不得离开,但林巧枝讲的下一项技术又追着就来,更为诱人。
这个也好,那个也香。
脑子好像变成两只在抢食的狗,在争斗中汪汪大叫,左蹦右跳。
在两难中犹豫抉择,脸上肌肉都跟着抽动两下,最后只能忍痛割爱,跟着林巧枝的节奏走。
没办法。
要是纠结这一个问题,难道要把后面所有关键点全都错过吗?
林巧枝在分享这些经验的时候,注意到,礼堂门口打开,进来几个穿中山装的中年人,广交会上分管工业展区的胡开记和外交部的一名同志都在里面,另外几位,就不太眼熟了。
不过这一行人进来之后,就在后排找位置坐下了,并没有打断林巧枝的分享。
时间一点点流淌。
台下的各种声音和反应都趋于平缓,所有人都调动全部脑力认真听林巧枝讲述的内容。
“……以上就是分体研制需要克服的几个主要困难,接下来,我想以这个20吨重模具的经验为基础,同各位分享一下我对优化这套技术的一些想法。”林巧枝语气很谦虚,没有什么沾沾自喜,傲慢自得的调子。
但事实上,技术讲到这里,不管语气和神态如何,就已经不是谦虚不谦虚,客气不客气的问题了。
就好像考完试,一个学霸以很谦虚的口吻说:“这次数学只考了120分。”
人家是有理有据的,她说自己附加题没做,还有提升空间。
但这个满分的战绩砸下来,口吻和态度就得由听到这话的人自行解读了。
“在这套20吨模具的制作中,我们每个模块都预留了‘技术升级插槽’,若日后产品升级,技术有变动,随时可以替换新的模块,进行技术升级。”
不需要20吨整体重做!
“方案设计之初,我们考虑到模具的‘移植性’,其中至少60%部件可复用。”
“仅更换故障模块,预估维修成本降低了94%”
……
林巧枝设计的方案,为什么会让人惊艳不已,道理就在这些巧思里了。
她不仅完成了分体研制的基础技术功能,还建立了工业品“可进化”的概念。
这是整体制作完全无法匹敌的。
不仅解决了“失误率”“工期风险”“材料报废率”“运输难度”等普遍问题,竟然还能同时考虑到整个模具未来的迭代升级,这实在是有些骇人听闻了。
模具作为工业之母,用来批量生产某种固定形状工件的东西,竟然有人考虑到它的未来升级!!
对小模具来说,这纯粹就是浪费功夫,有设计这个的时间,新的都做出来了。
但对于超大超重的模具来说,这绝对是所有人没有办法抵挡的诱惑。
后排,胡开记等人还有些怔愣,有点明白但又不是特别肯定,朝着身旁红旗厂接待他们的人询问确认。
红旗厂的人举例:“您想想,那个采购自奥地利的大型模具出了毛病,三天两头停工,对方只能重新再定制一个全新的模具,这是多大一笔开销?但是日后,坏了可以只重新做一个模块,如果技术升级,还能再找我们设计替换件。”
他还打了个比方:“这样说吧,假设是生产汽车,汽车总要升级外观和技术吧?一般来说车辆整体框架都是用冲压模具一体成型,即使外观只是升级改变一点,整套模具都要重做。”
说得这么明白了,胡开记一行人自然是听懂了,没忍住相互看看。
胡开记笑笑,恍然道:“这就不奇怪了。”
终于解开了他们这段时间的疑惑。
他们之前还纳闷,外商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好说话了,竟然会那样热情的夸赞他们做的模具,连笑容都热情了不止一倍,积极地想要与他们保持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