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真是英雄出少年。”
林巧枝为了广交会心潮澎湃。
却不知, 也有一群人因为她而着急上火。
“商务印刷社”这个出版社创立于1897年,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调整为学术出版重镇, 在最辉煌的时候,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新教材, 曾经热销数百万册, 盛行十余年,在当时占全国供应量的 80%,可以说如日中天,盛极一时。
可随着七十年代的到来,他们文学、学术的出版都被迫陷入停滞状态, 原本负责西方学术译介的编辑只能转向政治文献校对。在大浪潮之下,员工信件需要被审查,每天参与政治学习、批判运动。
最近,就是商务印刷社这个出版社最为困难的一年, 他们的编辑、出版的书籍被重重审核,工作陷入停滞, 眼看着有风声传出, 看到兄弟出版社全社员工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整个出版社名存实亡。
从主编到出版社的全体员工都在艰难奔走。
他们必须积极做好出版工作。
前不久,出版社的编辑在下乡征稿时,无意中得到一份手稿,这份手稿写着一则拖拉机维修技巧,语言清晰明了,风格朴素直接, 而且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问答模式。
起初看到拖拉机相关资料的时候,编辑并不太感兴趣, 只是看到“红旗牌”后,还是不由自主停下了目光,以她最近下乡征稿的经验,红旗牌可是响亮的名字。
编辑并不懂修理拖拉机的技术,这作者虽没标注个名字,也没太多文笔,可写技术类的东西,却有种独特的清晰感,顺着看下来,连她这个不懂拖拉机修理技术的人,都觉得自己好像学会解决这个问题了。
甚至有点蠢蠢欲动,想去找一台拖拉机,上手试试看。
等她回去,调查了一番红旗牌拖拉机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立马就将这份手稿交了上去。
看完之后,主编和编辑们都觉得,这个作者,这部作品,能救他们出版社于水火!纯技术类作品,不涉及文学、不涉及西方、不涉及资本主义,只有工业技术,且能服务于广大农村群众。
主编当即派人去寻找这份手稿的作者,看还有没有其它内容,如果没有,也要赶紧催稿,让作者将后面的内容赶紧创作出来。
在得到这份手稿时,他们出版社的工作量已经锐减到只需要十分之一的员工即可完成,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接受思想教育,眼瞧着就要和兄弟单位一样全员去干校劳动,情急之下,他们借印刷思想手册发了一问一答试了试水。
反响非常好!
后面没了,甚至还有农民群众来问,“你们这思想手册后头怎么不教修拖拉机了?上次那招解决俺们村拖拉机好多年的老毛病了!”
原来需要一下午时间割的牧草,解决了老毛病后,一个小时就割好了。
而且拖拉机好用多了!
来人指着宣传册:“这不是写着要为俺们人民群众服务吗?”
给他们服务,就多印点修拖拉机的内容啊!
农民们还以为出版社有好多内容,但只抠抠搜搜的印一点,然后催还催不来,可把他们气得!
修个拖拉机的内容都藏着掖着,藏着能像是鸡一样生蛋吗?
而出版社这边,已经找手稿的作者找疯了。
本以为很好找。
结果找了半天,连一颗螺丝都没找见。
出版社不知道的是,下乡知青本来就宝贝这些手稿,只是知青混住在一间房,因为一些没分寸的人乱动别人东西,才不慎遗失一张。
很快她就靠技术在村里扎根立足,从集体宿舍搬了出来,住进了大队部,负责维修保养村里那台宝贝拖拉机。
编辑下乡去打听。
人家还以为是来挖人抢人的,警惕地就把这个生面孔给打发了。
农村只是穷不是傻,最晓得怎么团结起来保护好属于自己的好东西。
出了几次差,还托了江城那边人脉去红旗厂打听过,结果都没有半点消息。
“这个手稿的作者还没有找到吗?”
柴主编急得额头直冒汗。
林巧枝都没有想到会发生这种事,她完全没有想过出版,她从小文笔不好,脑子直,想不出什么优美意境比喻,作文都没拿过高分,创作两个字感觉好像距离她很远。
她只是记录工作笔记。
她当初写笔记的时候,就在家里,也没别人知道,后来因为一点点私心,甚至也没有让培训班的人知道,只私下喊了那些女孩子来家里手抄。
她离开江城去了广州。
知青们下乡分散到各地。
红旗厂里,知道她写过这份笔记的人,只剩下珍珠三人和苗花曼。
显然,出版社的关系打听到红旗厂,红旗厂宣传科干事最多在车间问一问:“你们谁搞创作了?写过修咱们拖拉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