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真是英雄出少年。”(第4/5页)

胡清赶紧蹦出来:“还排第三。”

“什么第三?”

“新型号拖拉机设计图纸上她的名字在第三位。”胡清比了个数字手势。

众人不由咋舌。

中年人回头喊人送点土特产去红旗厂展位,又满脸笑容道:“是我唐突了,认识一下,我是来展览当地土特产的,我这人脾气太直,看到不舒服的就忍不住,净会得罪人,莫怪莫怪。”

土特产都送去了。

两边认识了一下,交换了展位信息。

然后林巧枝就跟着王柏强一起去参加准备会了。

是个小会议室。

有商务部负责外销的同志,还有几个外交部的同志。

这间小会议室陆续来了几个展位的人,都是连在一起的展位。

小会议室里这几个干事,看来应该是负责他们这一片区。

林巧枝拉开椅子,坐下。

参会的两部门的干事都有些诧异,多打量了林巧枝两眼,又微微侧头朝旁边人示意。

广交会名单都政审通过,林巧枝的履历很快被拿了过来。

看到她履历上记录的一系列资料。

【林巧枝,女,共青团员。】

【毕业于江城红旗厂附属机械技术学校。】

【仅用 8 个月时间以全优成绩完成学业,期间技术水平进步飞快,毕业已接近三级技能水准,展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天赋。】

【在校期间提出“撒沙装置”,已在全国18个铁路局推广应用,使列车制动距离平均缩短 28%,轨道事故明显降低,获铁路系统个人嘉奖函。】

【在东方红70型丘陵拖拉机研发中,创新提出“铰接关节”设计方案,同团队协作实现技术落地,突破丘陵农机转向技术瓶颈,将最小转弯半径缩小到3.2米。】

最后,还有建议持续关注,重点培养的字样。

是此次广交会政审给出的评语。

而实现这一切的年轻人,才仅仅十七岁。

本想开口提醒“会议注意精简人员”的胡开记把话咽下肚,赞叹:

“真是英雄出少年。”

他把履历合上,冲林巧枝笑了笑,由衷道,“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优秀青年后备军。”

林巧枝赧然一笑,没说什么。

胡开记咳咳两声,对着几个国营厂的代表道:“我们这次会议,主要是了解各位的产品特点和优势,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希望我们面对面沟通,能得到一些纸面之外的细节和惊喜。”

……

除了帮助配合外交部和商务部的工作人员。

林巧枝他们自己也学了几国的简单外语,简单地培训了一些交流话术。

总之,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订单!

很快到了开展的那天。

林巧枝换上新做的衣服,白衬衫,绿军裤,看着精神又健康!

她肩膀宽,能撑得起来,很有些英姿飒爽。

往展位面前一站,倒是显得亮堂。

不过实际情况却不怎么好。

“怎么没什么人呐?”林巧枝纳闷的嘀咕,还踮起脚尖看远处人头攒动的展位,果然都是买农产品,手工艺品那些比较热闹。

王柏强坐那儿,面前摆了个小桌子,手稳稳地握着锉刀,摆弄他面前的正十二面体,“可以了,起码有人问。”

比他之前参加那次好多了。

林巧枝鼓了鼓腮帮:“偶尔是有一两个问,可是很快就走了,都不感兴趣吗?”

难道国外就不需要拖拉机吗?

还是他们工业真的差这么多?

正说着。

有个金发碧眼的男人,穿着西装,看起来高大精神,身后跟着好几个外国人,进入了他们工业展区。

他们好像没有想要的产品,而是从前往后看。

林巧枝注意到:“他们好像是稍微大型一点的展位都看了。”她连忙伸手拍拍身后的胡清,“赶紧把咱们厂生产的最大的拖拉机照片拿来,摆在最前面。”

温厂长也暗自观察,做了一些布置和准备。

这群外国人,一边走,一边看,很快就接近了红旗厂展位这片区域。

他们一行人在隔壁解放牌重载卡车展位前站了很久,上下左右的仔细看,时不时通过翻译问几句话。

最后,才终于开口,表达来意。

胡开记翻译着,对解放厂负责人说:“这位先生是为一条早年从奥地利购买的冷轧生产线而来,其中有一段事故频发,几乎2天就要坏一次,他们想重新定制一个重20吨的大型模具。”

之前会议的时候,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也只能耐着性子陪客户一家家沟通。

一听这个需求。

红旗厂这边就有非常轻的叹息声,温东鸣遗憾:“咱们的天车只有十吨。”

大型模具的加工,必须要有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