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咱身后站着八万万同胞(第2/3页)
路锋,乔元、翁工良等厂里一众高工,还有他们组内的钳工,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台启动的拖拉机。
林巧枝屏住呼吸。
“发动机过!”
“挂挡调速。”
“一档好。”
“二档好。”
……
“加大牵引力爬坡。”
拖拉机朝着前方斜坡驶去。
忽然一声“咯铛”声底盘蹦出来。
迅速变成周期性的“咯铛、咯铛”声,爬坡越高响声越密集。
车身都剧烈抖动起来。
“停车——”
林巧枝猛地站起来。
心也紧跟着一下提了起来。
这明显是传动系统的问题!
“是齿轮啮合间隙?”
“还是轴承安装孔位偏移?”
林巧枝边想边跑。
她们一组人都朝着拖拉机急跑过去。
线外围观的温东鸣也一拉围线,连忙弯腰钻了进来。
王柏强脸色铁青,亲自上去试了试,感受整个车身的抖动。
又请路工看了看。
路锋拍拍他的肩膀,宽慰:“传动系统或者液压系统的问题,不一定是大问题。”
下来之后,他只道:“拆。”
所有人都一拥而上,前来帮忙,听指挥,拆卸拖拉机。
这时候没有什么组别,也没有什么级别,大家只有一个身份——他们是红旗人。
众志成城,不一会儿,他们就把这个拖拉机拆开,
然后就发现传动系统齿轮、轴承里都是油。
把一个个零件仔细排查过去,发现有两个工件在合体的时候,出现了一道很小的缝隙,影响了机械密封性。
王柏强拿随身的标尺一测量,眉头深深皱起:“缝隙有0.14毫米。”
周围人都屏住呼吸。
机械密封是工业里非常常用的防止流体泄露的方式,比橡胶圈等密封方式更加耐用,泄露少、寿命长。
它们这块技术难度都不高,只要求精度,需要严丝合缝的贴合。
怎么会出这种低级错误?
做这工件的钳工脸都白了,“我提交的工件,都是通过了验收标准的。”
就算没有那么精细,但肯定都是合格的。
王柏强当然知道。
都是他一个个亲自验收的,但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他深深皱眉,点了林巧枝的名字,让她过来一起复查。
不是别的高工不好。
而是林巧枝对着套传动系统熟,而且平日里习惯了高要求。
林巧枝抿着唇,她也拿了一套测量工具,开始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检查。
每个零件都是合格的!
直到她测量完一个零件,在即将放回去的时候,手指触感传入大脑,她愣了一会儿。
又连忙拿起来看,看不出来,又用细细的用手摩挲。
曾经一次次练习的手感让她察觉到不对。
她压抑着兴奋:“王工,你看看这儿!”
王柏强一摸。
确定了。
原来机械密封不达标,导致压力不足,进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因为一个工件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凸起面!
这让所有人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翁工良派了他们组手最稳,精度最高的老钳工,拿着放大镜,手工一点点的打平、抛光。
再组装上去,又测量了一次,受影响的机械密封工件闭合后,误差仅有0.04毫米。
在允许误差之内!
等拖拉机再重新停回起点线。
所有人的心都更紧张了些,林巧枝更是手心冒汗。
“发动机过!”
“挂挡测速。”
“一档好!”
……
看着拖拉机稳稳的爬上15°的斜坡,看它横向稳定性通过标准,在左右高低不平斜坡上也不侧翻……
拖拉机驶向弯道。
林巧枝心噗噗的跳,一口气提到嗓子,不敢松下去。
爬坡,
转弯,
铰接关节扭动。
测量人员半步也不敢慢地跟着拉线定转角。
“3.2米!!!”
转弯对面立马有工人欣喜的大声喊:“最小转弯半径缩小到了3.2米!!!”
“成……了……”
紧张和担忧一晃眼就退散的无影无踪,换上欣喜若狂。
像是油锅里泼滚水,场面从极度的寂静倏地炸开来,所有人欢呼“成功了!”,大家激动得相互拥抱,高兴得仰天大笑、热泪盈眶。
“成了!我们做成啦!!”
从此,中国丘陵山区无铁牛可用,这一历史将被改写!
是他们红旗农械厂,改写了这一历史!!
是他们红旗厂啊!!
整整一天的测试。
将验收记录上报。
批准生产!
上广交会!
温厂长把路工留下来主持大局,安排制作模具,加工生产。
他则领着红旗厂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了京广铁路,这是一条跨越长江的铁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