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番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1991年6……

1991年6月,特大洪灾,李稻花正好就在附近调研,随即到受灾地区帮助救灾。

无数家园被冲毁,受灾人群无家可归,物资缺乏,疾病泛滥。

远方物流也迅速反应,所有工作的车辆全部启动,轮休人员加班加点运送物资到灾区。

现有物流任务完成之后,不再分配新的物流任务,同样加入到运送救灾物资的行列。

作为物流公司,远方物流的运输力在这时候是所有企业里当之无愧的第一。

再加上有扎实的供货渠道,他们也能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尽可能多的物资,无论是吃的喝的,还是穿的用的,应有尽有。

专门的管理人员合理配置救灾用品,保证该有的一定有,不该有的一定没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除了国家的努力,海外各界也在积极捐款捐物。

报纸上除了报道各地受灾情况,对于这些援助也深表谢意。

即使这样的时间,依然有不和谐的声音,有人质疑李稻花为什么没捐款,不仅在作协捐款名单里没看到她,在其他捐款名单里同样没看到她。

这些就属于是专业人士,专业盯着李稻花的人,非常的专业,他们恨不得李稻花拉屎放屁都通报一下,说李稻花塌房了,居然拉屎放屁。

李稻花忙着救灾呢,她就在灾区,做不到冲在一线直接去救人,她作为北方人,不善水性,还是别去添乱。

就在灾区的后方,帮助大家做饭,搭帐篷,搬运伤者什么的,还是绰绰有余的。

尤其是中后期,很多灾民得到安置后,精神受到很大的创伤,救援队每天还要想方设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免得出现灾后后遗症。

李稻花作为名人,对大家的鼓舞也是很大的,很多时候就拿着小板凳坐在石头上,给大家念报纸,偶尔也会加入一些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看法。

这时候就会引起大家的讨论,只要有其他的事情影响,他们就不会想太多悲伤的事情。

因此李稻花有时候会故意说一些有争议,却又无伤大雅的话题,看大家因为这个话题吵闹。

“稻花老师,您别再说什么甜豆腐脑,咸豆腐脑,甜粽子咸粽子的话了,后勤师傅们反映,他们嘴皮子都快磨破了。”

李稻花把大米粥配咸菜喝完,点点头:“成,你等我换一个。”

“您要换什么?”小同志警惕地看着李稻花,实在是她已经有不少前科了。

受灾群众们很多确实不沉浸在悲伤中了,大家充满斗志,要尽早完成灾后重建,然后把自己支持的一派发扬光大。

“你喜欢吃甜汤圆还是咸汤圆?”

小同志最后是哆嗦着嘴唇走的,不知道是气的,还是冷的,李稻花更倾向于是冷的,所以她申请给小同志加件衣服。

等到灾情基本稳定,不再需要她这样的门外汉的时候,李稻花才收拾好东西,出发去下一个地方调研。

而这段时间里,关于李稻花挣钱却不舍得给灾民捐款的消息也发生反转。

大量远方物流车辆运输物资的照片,在灾区发放物资的照片,还有李稻花在灾区干活的照片……

这些都能证明,李稻花不仅捐钱捐物,还把自己也捐出去了,她不在那些捐款名单里,只能证明她没有通过那些渠道捐款,她有更适合自己的渠道。

下一站是西南,来到西南,受当地大学邀请,给学生们进行讲座。

讲座结束签名时间,一个女孩拿着一本杂志想让李稻花签名。

其他人都是拿李稻花的作品,只有这个女孩拿的杂志上是她自己的作品。

“稻花老师,我从小是看着您图书角的书长大的,也是因为您,我爸妈才决定让我上学,这是我第一次发表的文章,对我意义重大,我想让同样对我有重大意义的您在这上面签名。”

女生忐忑不安,担心李稻花生气不给她签名。

李稻花拿起杂志,文章并不长,描写的是女孩小时候眼中的家乡,偏散文,描写的西南边陲小镇仿佛一缕夏日的清风。

文笔虽然稚嫩,可正是这稚嫩,写出了青涩的真实。

她在书页下方写上自己的名字,还祝贺女生学有所成。

女生兴奋起来,她的偶像就是李稻花,没有

李稻花,别说成为作家,她可能连学都没得上。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继大姐出嫁后,二姐也出嫁了,爸妈就想让她辍学回家操持家务,虽然只有十岁,做饭捡柴都是没问题的。

在他们那里,很多女孩子都是这样的人生,包括她的小学同学们。

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来家里做了很多次思想工作,爸妈就是不让她去上学,认为女娃上学有什么用。

将来还是没男娃挣的多,还是要嫁人,挣的钱也落不到他们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