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拉扯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个特色人……(第2/2页)
公司是老板的,身体可是自己的,能爱护尽量爱护。
几个人在一起,捅咕半天,宾主尽欢。
最后,李稻花还让欧阳远带着他们去之前的家外面转一趟,看看她李某人的名气。
咱真不差啥,就咱在北平的读者数量,都可能超过了国外一个国家的读者数量,要不是为了挣外汇,老老实实在国内写都够她活的
很潇洒了。
记者们看到遍地的鲜花,也都惊呆了,尤其是,就在他们看的时候,还不停的有新的读者来送花。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可以说是全方位通杀。
在这个时候,人口总数,以及集中居住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群。
这是国外很多国家都做不到的,光是这么多人给李稻花家送花这件事本身就值得令人吃惊。
他们随机采访了几个路人,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支持李稻花,李稻花有什么魅力。
成年人大多都是因为李稻花的作品,以及李稻花的爱国,小孩子更多的是因为李稻花的图书角计划。
阿美莉卡也有慈善,只是他们的慈善在救助流浪汉,救助所谓的难民上,教育方面可做不得慈善。
不仅不能做慈善,还要让人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的钱。
你都想要看着教育改变命运了,怎么能嫌命运贵呢?免费的也有,可是你愿意用吗?用了能改变命运吗?
不学习,快乐教育,长大老老实实糊糊涂涂的被压榨,才是他们最希望的。
不过这个他们回去是不会写的,能写李稻花积极参与慈善事业,都已经是看在李稻花祝福他们的份上了。
要是让普通人知道,慈善事业还能这么做,他们岂不是要翻天。
很快,《名利场》和《时代》关于李稻花的专题报道出炉,跟其他报道不同,他们是实打实的去采访了李稻花本人,并不是捕风捉影。
这种隐藏一部分真话的报道,比全都是假话的报道要更权威,也更令人信服。
李稻花没有拿走奖牌的事情也写了出来,在此之前,电视和媒体,都没报道李稻花拒绝了诺奖。
哄堂大笑,酝酿了两个月,结果得主拒绝了,这对诺奖绝对是打击。
你不给,跟你给了人家不要,这是两码事,后者代表,李稻花更强势,诺奖专业性再次受到打击。
诺奖也急啊,你凭什么拒绝,我们不允许你拒绝!
有报纸试图挽尊,说是诺奖不颁发给人品低劣的人。
没用,诺奖得主也不是人人都是圣人,被钉死了人品低劣的可不是一个两个。
其实也不对,对他们来说,这些人算不上人品低劣,人无完人,有点缺点不可避免,诺奖看的是文学本身。
哎,这就自我打脸了,更何况,还是那句话,诺奖不是不颁发,是颁发了人家不要。
就这样,报纸上围绕李稻花展开激烈讨论,李稻花的生平也被挖出来,各种真真假假的报道。
国内的一些报道也被他们直接引用过去。
李稻花家里,也有负责人打电话给她,让她要不就接受奖牌了吧,获奖也不容易。
经过这么长时间,李稻花也冷静了很多,说:“让我接受也可以,颁奖词修改了,并且道歉,不然我就不拿,他们爱给谁给谁。
到时候提起来,看是谁丢脸。”
在让人丢脸这方面,李稻花是遥遥领先,毕竟,她可是靠这个起家的,人不能忘本。
诺奖那边也不同意李稻花的说法,双方就这么一直僵持着,1985年就在这样的僵持中度过。
过年的时候,李稻花都没敢出门,想让大家忘了她,得再有一件重大事件来转移人们的视线。
这一天并不太遥远。
临近过年的时候,李柱子和李三柱他们回老家去了,他们的舅舅去世了,这个舅舅对他们还是很好的,他们要回去奔丧,正好这几年一直没回家,回家祭祖去,过完年才回来。
家里只剩下李稻花和欧阳远,两个人,干脆就直接在外面的饭店提的年夜饭,省得他们做。
李三柱上路之前给张青山打电话,说他们要回去,得回家住。
张青山也知道他们要回来,劝李三柱在李柱子家住,他家,恐怕是住不安稳,也住不习惯。
“我家有什么住不安稳,住不习惯的。”李三柱不以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