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第2/4页)
他们其实已经问过商务厅的领导了,但是夏国如今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以往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有过的阶段,也就是说,如今夏国的一切发展,都无迹可寻。
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预料到社会将会发生什么,拐点又是在哪里?更何况,公职人员在没有具体消息或者是消息能够披露之前,肯定是不会说什么的。
所以他们就想办法找了相关的教授,想要听听对方的建议。
董方行说:“对方也很诚挚,说是因为过去的各种政策原因,导致了物价飞涨。这次涨价将会是什么结果,要看政府的决心,是一股脑通盘解决,还是像以往一样,按下去再等机会。”
艾瑞克皱着眉头:“也就是,不知道。”
是的,谁也不知道前进的车轮将会去往何方。
那只能赌——如果像过去一样,那么物价很快就会平稳下来,一切都会恢复,对他们有利;如果决心解决,那么物价一定不会回落,反而会高涨,对他们将是大大的有害。
但现在才三月,也就是说,他们才赔了三四十万块钱,距离200万违约金还远得很,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会选择退出的。
所以,四月份五月份的货物,还是按着200吨送了过来。
但到了六月份,情况似乎有了转机——物价已经涨的不可思议了。
日化因为产能充足,所以还能□□,其他品类的产品,则不一样,白糖一斤,原先都是九毛,外面倒买倒卖的小摊贩们已经卖到了两块。梅树村的盐一毛四一包买断了货,外面的小摊贩可以卖到四毛一包。
可以这么说,翻翻都不止,价格涨了数倍。
这种疯狂之下,还有一种声音在响起——这也太过分了,物价怎么可以这么涨?还要不要老百姓过日子了?!
很多人都开始批判这种现象,电视上,报纸上,广播里,越来越多的声音在为此事发声。
林巧慧来京市看两个闺女,就一边做饭一边跟周渔闲聊:“我怎么听说,这次涨价要结束了。”
周渔刚接了蒋学的电话,说的是最近对于一个香水品牌的接触,这会儿抬起头问:“为什么这么说?”
林巧慧把红烧肉导入了砂锅里,盖上盖子温着,扭头说:“涨的太厉害了,好多人都说,不能这么涨下去。”
“你不知道,大家囤货成什么样子了。”
“秋桂婶五百袋盐,都能吃个几十年。周秋芬她奶奶,平时那个钱存的那个严实,根本舍不得花,结果跑到村委给她孙女打电话,说是她有五千块的私房钱,害怕涨价后,就不值钱了,让周秋芬给她买个好寿材回来。”
周渔都笑了:“好家伙,老太太存了这么多钱啊,看样子儿孙没少孝敬?”
林巧慧点点头:“那是,梅树村现在富裕,她三个儿子都能干,秋芬更能干,老太太人也好,对谁都和善,你给点他给点,大家都知道肯定钱不少,但没想到这么多。”
“彻底暴露了!”
“公司里也一样,种植户都问收购价涨多少,客户都问咱们能不能便宜点,反正吧,感觉都乱了。”
“让我说!”拿着锅铲的林巧慧女士最后总结,“甭管怎么样,赶紧安定下来吧。”
周渔就说:“快了,你就等着就行了。”
林巧慧立刻问:“你知道啊。”
周渔当然知道,可不能说,“我预测的,不过你别往外说,这种事没个准。”
主要是,这物价是涨定了的,她记得1988年,全国物价CPI上涨了将近19%,第二天同样涨了这么多。
囤货是会跟风的,这时候拦不住,好在梅树村的人买点东西,也不会伤筋动骨,只要不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不会影响太大。
所以她就说:“我给四爷爷打个电话,让他们要买就买正规渠道的,好多地方都有劣质产品,闹得可厉害呢。”
因为物价涨,好多人都抢购,很多企业就把自己的库存拿出来了,库存的东西肯定就是滞销的,要是产多了还好,但也有很多是因为质量差。
譬如好多残次品的电器,本应该是减价销售的,但因为抢购居然都加价卖出去了,大家买回去一试根本不能用,又闹着要退货,弄得是沸沸扬扬。
林巧慧笑着说:“不用打了,老村长已经发话了,囤了四个月了,该买的也差不多了,家家户户就那么大的房子,总不能不住人住货吧,让大家别囤了,赶紧干活,菌种都涨价了。”
周渔点头:“对村里,四爷爷比我有办法。”
可周渔根本没想到的是,这还闹了个乌龙出来。
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物价会有变动,但是,时间走到了六月,两家差不多赔进去了百八十万,但还是看不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