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周渔瞧着外资不顺眼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觉得周渔是未雨绸缪,不过, 也有些人认为过于谨慎。

但合资合同的纪录片一出, 这种想法的人就少了——那真是想尽办法坑人啊。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是个外来户, 跑到本地人面前,明目张胆的欺负人,谁不生气?

这也是大家那么团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夏国的企业在夏国的地盘让外国人欺负了,那脸要不要了。

去年BJ的二恶烷的事儿一出, 又有不同。签合同有陷阱, 说真的, 那是预设的坑,你谨慎点可以跳开, 可往人家头上泼污水,那是真阴险啊,躲都躲不开。

尤其是周渔作报告, 逻辑清晰, 故事链完整,最重要的是, 分析的丝丝入扣,大家对他们是真没什么好脸色。

因此, 周渔说两倍入场费, 王建连个磕巴都没打, 扭头回去就吩咐总公司市场部的人,让他们报价。

BJ这边的收件人是夏方经理董方行,他其实是粤东油脂厂的原厂长, 86年BJ在粤东寻找合作日化厂,原本最合适的粤东日化厂拒绝了,但合资毕竟能带来投资解决就业,粤东就没有放弃这个机会。

几经谈判后,随着BJ对于合作厂的要求逐步降低,粤东省政府就看上了一直不温不火的粤东油脂厂。

粤东油脂厂原先仅仅是对油脂进行预处理,并不生产肥皂香皂。1978年,当时肥皂香皂原材料紧缺的问题刚刚解决,原本肥皂和香皂因为缺少原材料,一直供不应求,呈现出了销量井喷的状态——粤东日化厂产能严重不足,缺口太大了。

为此,粤东油脂厂扩建生产线,转产生产肥皂香皂,不过,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改革开放,各地的名优产品涌入粤东市场,肥皂香皂开始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

而粤东油脂厂成立时间短,无论是技术还是口碑都没有沉淀,所以很快就落败,扩建生产线的贷款需要还,新招收的工人需要养,整体来说,日子过的很一般。

所以,对于能和外资合资,粤东油脂厂并没有拒绝的本钱,两家一拍即合,很快签订了合同。

这一年多,他们可是加班加点的干,就是为了更早投产,取得好效益,但是世界变化太快,合资的时候他知道,日化行业很团结,也知道华美日化是领头羊对外资比较排斥,那会儿他想的是,排斥和存在并不矛盾。

哪里想到,中间出了这么多事,BJ和华美日化几乎是死对头,所以,对于他们的产品是否能进梅树村,他是很担忧的。

因此,这几天他一直在等电话等消息,这天一上班,就听见秘书说:“经理,有您一封挂号信,梅树村寄来的。”

一听这个,董方行连忙接了过来,将公文包递给了秘书,拆开边走边看,一眼看见是合同,他还挺高兴,这不就代表,梅树村是有意合作的,但等着他翻到了费用的位置,就愣住了。

上面写着,如果要进入梅树村,梅树村将会对其收取不限于入场费、陈列费、促销费等相关费用。

而且,他看了看价格,那真是挺贵的,一个梅树村门店的入场费就是100块,而商场自带超市的入场费更贵,是300块。

如今梅树村全国直营和加盟店两千多家,相当于一个品牌进驻就得二十多万。

要知道,BJ的优势就是品牌矩阵,在同一品类下,推出多个品牌,进行多方位销售,争取笼罩所有消费者。

他们一开始投产,准备推出的就有香皂、洗发水、牙膏三个品类9个品牌。这么算,光入场费就二百万!这是多大一笔钱!

更何况,日后堆头立柱促销这都是要钱的。这样下来,一年的成本可太高了。

董方行原本是快步往自己办公室冲,半截就停下来了,扭头问秘书:“艾瑞克来了吗?”

秘书立刻说:“来了,在办公室。”

董方行扭头就往办公室去,等着到了那里,艾瑞克显然也在等这件事,一见董方行就问:“有回复了吗?”

董方行立时就把合同递了过去,艾瑞克来了几年,能说不少汉语了,看是不行的,董方行立时跟着解释,就把入场费和各种费用的事儿说了。

这费用一出,饶是艾瑞克一直觉得是从发达国家来的,见多识广,也腾地一下站了起来。

“怎么会这么高?这不可能!”

日化产品因为运费贵等原因,的确是比别的产品入场费要高一些,但这个价格,高到离谱了。他就不信,其他的日化企业也这么交?

“你们当时也是这个价格?”

董方行无奈道:“油脂厂当年的产品没有入选梅树村。这样,我去打听一下。”

艾瑞克挥挥手:“赶紧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