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不要子嗣(第3/5页)

只是商定细节之后,还不是结束。

谈雨竹还需要在当地组建商会,寻找合适的人管理,再建成商品和税收审查机构等等,估计要好几个月。

不过这信里重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王涣之叫王文耀做的事。

楚九辩猜到对方不安分,也想到那些不安分的藩王,或许会借此机会与女真部族合作,但他没想到这些人做事这么不计后果,竟同此前的定北王一样,准备再次“引狼入室”。

为了内斗,将外族放进来,何其可笑?

秦枭携着一身水汽走进来,便看到楚九辩面色冷漠。

“怎么了?”他行至床边坐下来。

楚九辩把信递给他。

秦枭便快速扫了几眼,看到最后不由冷嗤一声:“又蠢又毒。”

这王涣之许是得了湖广王他们的引导,叫王文耀私下与女真那些首领谈合作,叫对方在必要的时候,举兵入侵东北,分散朝廷兵力。

代价是,王文耀会在谈雨竹的合同上做手脚,在两方通商互市的产品名录中加入“铁器”。

以“农具”的名义,出售给女真部族铁器。

可谁都知道,这铁器哪里是做农具,分明就是做兵刃,转头对准大宁自己的百姓。

不过女真那些首领也不是傻的,他们自己内部都还未统一,哪里敢随意入侵大宁?

说不定他们还会以为这是大宁的阴谋,就是故意引导他们进来,然后再占据天下大义,反击他们。

到时候他们哪里还是大宁军队的对手?

便是东北军,他们也不敢对上,若是再加上朝廷或者其他地方的兵,他们就更毫无还手之力了。

所以比起这些,还是安安分分与大宁通商才好。

不过谈雨竹私下里见过他们,给他们让了些利,叫他们配合做一场戏,假装与王文耀及其背后的势力合作,做一次双面间谍。

女真那些人不知道大宁内部的弯弯绕绕,见有利可图,便也就应下了。

所以如今王文耀该是很得意。

他身后的势力,定也会基于此基础上,准备其他手段。

楚九辩他们只需拭目以待。

秦枭起身去烧了信,之后便熄了灯上床来。

楚九辩也躺下来,二人并肩躺着,谁都没碰着谁。

“东北军那边怎么说?”楚九辩问。

那里他是真不熟,若是东北军投效那些藩王,那朝廷到时候面临的麻烦也不小。

“聂先性子直。”秦枭道,“不过祖父于他有知遇之恩。”

聂先是东北军主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最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秦家军中的一个校尉。

当时东北军驻地与漠北军离得不算太远,又都是边军,所以身为两军主将的秦太尉与当时的东北军主将吴征关系还算不错。

吴征年轻时候掉进冰窟窿里伤了根本,一生都没孩子,临老了也怕自己后继无人。

当时秦太尉就看出了聂先的本事,且对方与吴征长得还有几分相似。

于是秦太尉就有意带吴征去看聂先练兵,对方一瞧这年轻人有练武天赋,又与自己长得有几分相似,天然地多了些喜爱。

后来的事自然就水到渠成,聂先认了吴征为义父,告别了秦太尉去往东北军。

之后聂先屡立战功,很快就升任副将,后来吴征去世,秦太尉就又上书给当时的成宗陛下,硬生生把东北军的主将之位给聂先保了下来。

秦家军能人太多,聂先若是在当时的漠北,实在没办法出头。

所以可以说他能有今天的成就,与秦太尉的知遇之恩有很大关系,他也确实对秦太尉,对秦家都很亲近爱戴。

只是他本人性子直,不愿参与那些弯弯绕绕。

秦太尉在世时,聂先也已经将近知天命的年纪,家中小辈也可以顶起东北军的大梁。

当时秦太尉就想过将聂先调到京中。

对方身有军功,在京里封个侯爷绰绰有余,既能叫他在京中安享晚年,也算是给秦家寻些朝廷上的话语权。

只是对方自觉不爱那些勾心斗角,更不爱京中处处掣肘,觉得不自在,所以就还继续守着边疆。

但当时英宗在位,聂先便只是觉得秦家安全得很,不需要他在京中做些什么,这才没动,却不知英宗会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秦景召夫妻俩的死讯传开的时候,聂先就给秦太尉来了信,若要反,他们东北军也义无反顾。

不过秦太尉安抚了他,没叫他动。

后来一切都好似风平浪静,秦太尉去世后,对方就又给秦枭来了信,告诉他东北军也站在秦家身后。

只是他或许也没想到秦家姐弟俩能除了英宗,将百里鸿送上帝位。

楚九辩偏头看着秦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