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打马游街(第3/6页)

楚九辩还命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百姓之间传播“朝廷要把土地从世家豪绅手中夺回来还给百姓”的消息,还说以后按照土地缴税等等,使得百姓空前团结起来,维护朝廷政令。

因而在那些武装势力的加持下,加上百姓们的集结,这政令还真就推行了下去。

朝廷派下去清丈土地的人,除了国子监的算学学子之外,便是户部侍郎王朋义所挑选出来可用的户部官员。

户部如今已经隐隐分成了两派。

一派以尚书苏盛,以及侍郎王朋义为首,其中包括了苏家、王家以及想要效忠朝廷的官员。

另一派便是一盘散沙,包括的是与其他三个世家有着错综复杂关系的官员。

这次清丈土地,楚九辩和秦枭派出去的,便都是效忠朝廷的那一拨,但他们用的却是王朋义推荐的人,而没有问过苏盛这个尚书的意见。

这明显是在孤立苏盛,显然楚九辩他们已经对苏盛有了怀疑和芥蒂,并不觉得他是什么纯臣。

但苏盛也没办法,毕竟明面上他还是效忠皇帝的,所以就该服从于朝廷的政令。

可明眼人却也都瞧出了他如今尴尬的处境,便隐隐都明白了他或许并非什么纯臣,背后或还有其他势力。

这些都是后话,如今殿试之上,陆尧一口气说了许多。

将今后要继续开展科举,在民间兴办官学等等都说了,完全描绘了一副蒸蒸日上的大宁盛世。

楚九辩和秦枭并没有打断他。

今日陆尧的这番言论,不仅会被隐在暗处的史官全部记录下来,还会传出去,传到大宁上下所有百姓的耳朵里。

他们就是要让百姓知道,朝廷不是只有世家权贵,还有如陆尧、谈雨竹和张二等人这般,要为百姓谋福利的人。

且年后河西郡就会种植起高产的红薯,南疆也会开始种植可以保暖的棉花,上半年的丰收之后,朝廷就可以借着这个成果,把这两样作物推到其他地方,百姓们也好接受。

如此加上清丈土地之事,到了年底,百姓们便可吃饱穿暖。

百姓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谁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对谁好。

所以朝廷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忠于朝廷,推崇皇帝。

这便是民心,这便也是名声。

如此,待日后内战突起,百姓们也会更期待朝廷获胜。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朝廷会给他们好日子,会叫他们有机会吃饱穿暖,有地可种,有学可读,有官可当。

大宁处处都是百姓,处处都是阻碍,那其他反叛的势力便会举步维艰。

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之后可能发生的事,但那敏锐些的,如湖广王和定北王等几位藩王,还有苏盛、邱衡和陆有为等尚书侍郎,其实都隐隐窥探到了日后大宁会发生的变化。

也看到他们若是再无所作为,便越发难以与朝廷为敌。

众人心头沉甸甸,冷眼看着陆尧终于坐下来。

殿试共两轮,一轮技能考核,一轮便是廷对,也就是问答。

此前楚九辩与百里鸿和秦枭共准备了十道题目,但现在其实已经算是问完了。

楚九辩回身看向龙椅之上,百里鸿早就被陆尧和这些学子们“征服”了,小朋友眼睛都格外明亮。

楚九辩勾唇,知道小朋友这是也没什么想问的了,对方现在定然只想着快些下朝,他才能有时间与这些厉害的学子们聊聊天。

于是他朝着皇位躬身一揖,道:“陛下,请阅卷批名次吧。”

百里鸿当即道:“好,爱卿先稍候片刻。”

他心里早就有了章程,且刚才舅舅和先生叫洪公公送答卷上来的时候,就已经给出了大致的排名。

于是不多时,楚九辩和秦枭刚在座位上坐了不多久,圣旨便新鲜出炉了。

洪公公举着圣旨下了台阶,交到了礼部尚书王致远手中。

科举案例本该是礼部的活,但这第一回,楚九辩可要亲力亲为才行。

不过到了最后这宣读的环节,却交给了王致远,也表达了皇帝对他的重视。

王致远早就接到了宫中的消息,知道自己要宣读名次,如今拿到圣旨后恭敬谢恩,而后才行至大殿中央,面朝学子与藩王百官。

秦枭和楚九辩站起身,其余藩王和官员也都跟着起身。

众人安静肃立,王致远沉静的嗓音便在殿中响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景瑞二年本科殿试,取中一甲进士三人,二甲进士出身二十人,三甲同进士出身四十二人。”

“一甲第一名,瑞海郡陆尧陆子澄,赐进士及第!”

“一甲第二名,川西郡顾方顾持衡,赐进士及第!”

“一甲第三名,八贤郡谈雨竹,赐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