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尾声(其二)(第2/2页)

因诗中亡国之痛与思念朝廷之情真切,而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其后居然官运亨通,上元元年夏,任尚书右丞,入政事堂议政,跻身宰相行列。

上元二年(761年)春王维上表致仕。七月作书向亲友辞别后安然离世,寿六十有奇。

岑参于至德二载春,自北庭返回关中,肃宗李亨以岑参为右补阙,十月,岑参扈从肃宗归长安。

之后岑参辗转各地,数度出关任职,只不过均非显爵,后受程元振案牵连,被诬为“余党”遭贬,外放为嘉州刺史。流放路上时受亡命之徒所阻,幸得神秘侠客相助,方得北归成都。

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逝于成都逆旅之中,年五十二。

与岑参并称“高岑”的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却成了大唐少有的以高官厚禄善终的诗人。

高适曾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后回到长安,又随玄宗入蜀。玄宗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帅、四镇节度使,命其收复两京,同时却又封永王李璘为四镇节度使,高适力谏此为取乱之道,不可如此行事,奈何玄宗不纳,才有了后面的永王东巡之乱。

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后,召在江东募兵的李璘回京,李璘抗命不从。李亨召高适商议对策,高适分析利害,言李璘必败,肃宗甚为嘉许,以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率军平定江淮之乱,其后李璘大军一夜之间莫名瓦解,李璘兵败身死,高适则更受器重。

不意得罪了权宦李辅国,高适被左迁为东都太子府少詹事,却因此得太子李豫的赏识,李豫继位后,高适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练兵于蜀,抵挡吐蕃东出的威胁。

后奉诏还京,迁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正月,高适去世,追封礼部尚书,谥号“忠”,年六十五。

杜甫曾与高适、李白结伴同游梁宋,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正携妻女在鄜州避难,听闻肃宗即位,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至德二载四月,郭子仪大军逼近长安之际,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被授为左拾遗。

后因与房琯亲近,遭到李辅国谗毁,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华州,杜甫恰好见到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率安西军过境,见其军容强盛,兴奋之余写下《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之后杜甫一路蹭蹬,从雒阳到华州、华州到秦州、秦州到同谷、同谷到剑南,每况愈下,日子越过越苦,到了四处找友人借粮度日的境地,也曾寄书高适求助。

因生活困顿,杜甫四处漂泊投奔,常困于舟楫之上,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船上离开了人世,年五十九岁。

杜甫活着的时候诗歌名不彰,直至死后四十多年,杜诗的价值才被当世诗人发掘,彼时文坛领袖元稹、白居易对杜诗大加推崇,之后杜甫的文学地位越来越高,直至宋代达到顶峰,被尊为“诗圣”。

与杜甫不同,李白在活着的时候就名动天下,有“诗仙”之称。

安史之乱后李白举家避难江南,至德二载,不通政事的李白犯下大错,入永王幕府,永王擅自引兵东巡,遭高适征剿,李白在浔阳入狱。

李白曾写信给高适求救,高适却未回应,幸得郭子仪为其求情,才得脱死罪,改为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又恰逢大赦,得以回返江南。

此后李白心灰意懒,只在江南各处游历,后因生活窘迫,不得已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相传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亡,去世这一年是上元三年(762年),年六十二。

江朔与独孤湘的故事不见诸任何史书,平叛之战并非一帆风顺,郭子仪、李光弼也曾遭遇大败险些丧命,只是每每危急关头却忽有扭转乾坤的神奇变化,后世之人不知其故,只能在野史笔记中徒劳翻找而不得要领。

无从知晓,江朔是否再见过李白,唯知李白临终嘱托族叔李阳冰代为整理诗集,不过因战乱其诗作已“十丧其九”,留给的李阳冰的不过两卷,四十四首诗,李阳冰却整理编成十卷《草堂集》,录诗数百首,却不知是从何处得来的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