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深宫
他听见太医迟疑的回答:“可是宋夫人您的身体……”
“家夫远在边关前线,这个时候,我不想他分心。也不愿家里头因为我,日日忧虑,我应承大人,定会加倍小心……”
而最重要的是,她还需要再次入宫来,打探宋洹之的消息。
一旦有孕的事传扬开,嘉武侯夫人就会要求侍婢婆子们紧紧跟着,关照着她,行动就不便了。而依照宫规,除非宫里贵人们召见,否则有孕之人是不能随意进来的。
其实祝琰也清楚,既然已请了太医,此事多半是瞒不住了。不过是平白多嘱咐一句,怀着某种不可能的妄念。
太医开了方子,撩帘从内出来,瞥见站在庭院中的少帝,忙低身行礼。
赵成朝他比了个手势,示意他悄声离开。太医无声告退出来。
此刻这座向无人居住的殿宇里,一内一外,就只有他们了。
她不知此刻年轻的皇帝就站在院子里,听去了她的秘密。
她的肚子里有了宋洹之的骨肉,算算日子,是他临行前那一个月里有的。如今胎还没坐稳,已经多次动了胎气。
她身体尚算好,可这一胎怀相着实差了些。
太医说要居家安胎不宜走动,她不肯听劝,还求太医不要传扬开。
赵成眼前浮现着,她方才脸色苍白,软着身体倒在地上的样子。
她这样虚弱,却仍执意要进宫。为了宋洹之,为了她的丈夫。
为了她肚子里那个孩子的父亲。
赵成搭在窗台上的手缓缓收紧。
**
徐大奶奶搀扶着祝琰,小心翼翼地上了马车。
霓裳等人都很紧张,围拢过来纷纷探问。
祝琰脸色仍然不大好,摆摆手示意众人不用担心,靠在徐大奶奶肩膀上,心里沉沉想着今日的事。
乔皇后待她冷淡至极,甚至有些迁怒的意思,她打探不出半点有用的消息。
马车刚刚起行,就听身后一连串呼音。
徐大奶奶探出头来,讶然瞧见一个眼生的小太监朝她们招手。
车停下来,人奔到面前。小太监含笑道:“我干爹姓杜,方才宋夫人在琳琅苑里忘了东西,干爹特命小的给夫人送过来。”
祝琰迟疑接过他递来的手帕,道了声谢。徐大奶奶随手搭赏了一只沉甸甸的荷包。回过头来,见祝琰望着手帕发怔,“怎么了?不是你掉的?”
确实不是,这是一块素白帕子,瞧来颇不起眼,只在一角绣着金线云纹,软滑丝柔,是上用之物。
拆开来,一片带着折角和污渍的信纸显露而出。
祝琰整个心魂都被慑住了,眼泪险些夺眶而下。
徐大奶奶奇怪地瞧着她:“怎么了?你这是……”
“是我的。”祝琰攥紧了手帕,强忍住泪意,一遍遍重复道,“是我的,是我掉的,我太不小心了……”
徐大奶奶执意将她送回家,对霓裳等人多次交待,一定要好好照顾她,别再叫她到处乱跑。
祝琰跨步走进二门,在回廊里就拆开了手帕里的信笺。
这是一封奏报。
笔迹她识得,是宋洹之写的。
“……十九日,启梁、北川归复,折七千贰佰士,俘四百六十三人。二十日晨,洛县受困,都尉程许、褚彦,并五百九十士殉城……”
她久在闺中,只知道战事来了,要打仗,会有人殒命,会有人受伤。
她从不知道,原来真正的战场是这样残酷。
一条条人命消逝,只在奏报上化作一个虚无飘渺的数字。无数家庭的顶梁柱,母亲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幼童的父亲,就这样无声无息,成为数字之中,血红的一笔。
霓裳跟上来了,祝琰飞快卷起信纸收进了袖子里。
她强忍着排山倒海般的恶心和泪意,脚步虚浮地朝内走去。
**
凤和宫里燃着排烛,火红的灯笼点缀在广阔的檐下,照得殿宇亮如白昼。
吃过了晚膳,坐浴过后,宫人捧着寝袍替年轻的皇后换装。
她乌黑发亮的头发散开来,整齐地披在腰后。
赵成坐在宽大的锦榻上,沉眉望着案上的灯火发呆。
“皇上。”
乔皇后轻轻唤了他一声,走近些,大着胆子跪伏在他膝上。
她脸皮薄,单是这么个亲近些的动作,就臊得整张脸都红透了。
但想到今日在太皇太后那边受的敲打,又不得不鼓起勇气继续下去。
她的日子瞧上去风光无限,个中凄凉也只有自己知晓。
太皇太后把持着朝政,皇上跟大臣们都要瞧她眼色行事,凡事经她首肯过后才会推进。而她这个做皇后的,更是时时刻刻被纠正着不足。自然最不足的,便是入宫至今都没能留皇上在她这里多住几宿,肚子里一点动静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