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宅务(第2/2页)
嘉武侯虽斥责了杜姨娘多言僭越,要求她不准插手姑娘们的婚事。可风声还是传到了嘉武侯夫人耳朵里,气得当日晚膳都没吃。
这两年祝琰接手家里的大事小情,嘉武侯夫人因宋淳之过世大病一场,精力大不如前,便将姑娘的婚事一并托付她料理。
祝琰将前两年嘉武侯夫人觉着不错的人家和近来有意撮合的对象列了个名册,经过私底下多番打探,将那些品行差些的剔除,留待些合适的人选,想寻个合适的时机,试探试探书晴本人和杜姨娘的意思。
未料到杜姨娘竟一个都瞧不上,不是嫌弃门第不及嘉武侯府,便挑剔是旁支庶子,或是觉着官职不显没有好前程。
自祝琰嫁进来后,平日与杜姨娘相处,一直觉着对方是个好性儿知进退的,只是在书晴的婚事上,杜姨娘却极为坚持半分不让。
祝琰自己也是为人母亲的,自然明白她为子女前程考量的心情,也正是为此,她才格外尊重过问杜姨娘的意思。没有独断专行,拿主子奶奶的款,用身份去压制杜姨娘。
夜里祝琰跟宋洹之谈起此事,他听了几句,便觉杜姨娘手伸得太长,“虽二妹妹是她生的,但姑娘们的亲事一向是主母拿主意,你又何须瞧她脸色?”
祝琰拿着那张名册卷在手里,“这本是结缘的喜事,我是不想反倒为此结了怨,毕竟是父亲身边的人,她为自己的骨肉打算,也是人之常情。”
宋洹之知她一向周到,对府里的事处处思量细致,有时候甚至比他还想得深远些。他叹一声,走过来坐在床畔揽住她的肩膀,“要不,我跟父亲提一嘴,瞧这几个里头,有没有他格外中意的人?”
他的意思,只要在嘉武侯那里定了人选,杜姨娘就是再不情愿也只能应承,且怪不到祝琰和嘉武侯夫人头上来。
祝琰想的却是不若先暂把此事放放,虽然事情落到她头上,但她也不是凡事都要上赶着去替人筹谋做主,她要忙的事不止这一件,既然杜姨娘不着急,那就由她慢慢琢磨。她再亲近,也只是做人嫂子的,书晴不表态,杜姨娘不应承,她一个人从中折腾又有什么用。
她叹了声道:“再这样下去,我便当真撂挑子不理了,到时二爷别跟着人来怪我才是。”
宋洹之闻言笑了声,靠近过去拢住她的腰,“家里头的事不清闲,我一向是知道的,早教你躲懒耍滑你不肯,如今可尝到了厉害?”
说的祝琰也笑了。
其实这两年来,书晴的性子也变了许多,也许是年岁渐长,越发懂事成熟,也许是横亘在心的那个心结解开了,她变得比从前更开朗主动,在发灾荒的那段时日,还帮着祝琰一块儿追查“家贼”挽回损失。
她们在内宅相互帮衬,相互体谅,她们明白祝琰的辛苦,凡事也愿意想替她着想,不愿瞧她一个人扛着整个家,宋家的后宅是京都少见的友爱和睦。
祝琰与书晴之间是有情谊在的,她也不愿瞧着书晴嫁个不喜欢的夫郎,别扭的过一辈子。
随着杜家的一位表亲频繁上门,祝琰渐渐品出几丝不对劲来。
嘉武侯夫人对姨娘们约束的不多,也一向懒于给姨娘们“立规矩”,平素姨娘们的娘家上门,她多数都不过问,直接便会允见。
杜姨娘的娘家人上门,祝琰这样的身份自是不必作陪的,偶然碰见能回对方一两句话,已算是给了杜姨娘的体面。但时日久了,祝琰越发觉着杜家这位“表舅母”打量人的目光实在太犀利太叫人难以忽视。
那是一种充满防备和探究的目光,虽脸上带笑,礼数姻亲,态度却绝对称不上友好。
祝琰并不迟钝,经过的事情多了,对内宅走动的这些妇人想法多数能猜出个七、八分。
杜姨娘大抵有意提携娘家,想拿书晴的婚事换娘家兄弟侄儿的前程。
她为人妾侍,身份低微,嘉武侯虽对她娘家多有照拂,皆是在银钱嚼用方面,也给对方的子侄安排过前程,但也止尽于此,他这般身份,又岂会同妾侍娘家过从亲密。
眼见自家出了个“金凤凰”,从小户之女直飞做侯门内眷,虽没生下个哥儿,养下个娇滴滴的千金小姐也算为嘉武侯府立了大功一件。
杜家人就不大肯安于现状。
-----------------------
作者有话说:家长里短是比较琐碎,尽量下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