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内情(宋泽之事件之二)……
祝琰没有直接回侯府,在广平街打个转买了些年节要赏人的东西后才慢慢往回行。
到家时正值午饭时分,她换了衣裳去上院陪嘉武侯夫人等一道用了饭。
宋泽之明显失了往日的机灵和鲜活,一顿饭吃的心不在焉,连宋瀚之几番问他话都没有听见。
嘉武侯夫人自然瞧出几分蹊跷,见他推说因路上劳顿,没有休息好,便未曾继续追问什么,等人散了去,方吩咐韩嬷嬷留意近来宋泽之的动向。
“去了哪儿,见过谁,一一回禀给我知道。”
三个儿子里,宋泽之向来是最喜欢黏在她身边,也是最和气心细的一个。如今骤然变得这般失魂落魄,定然曾发生过什么,大抵为了不想她忧心,因此有意瞒着。
嘉武侯夫人不愿拂逆孩子这份孝心,但也不能明知出事而坐视不理。
韩嬷嬷笑劝道:“清早三爷还跟许姑娘在院子里瞧雪说笑呢,兴许这会子真是觉着累了。”
嘉武侯夫人垂眼拢着手炉,“不用拿这话来哄我,我不逼问他们几个,只是不忍瞧着孩子们为难。”
韩嬷嬷讪笑着不言语了。
院子外头,宋泽之快步追上先行离开的祝琰,瞥了眼她身边的侍婢,艰难地开口问道:“二嫂,那边……她怎么说?”
祝琰朝身侧的雪歌梦月打个眼色,二人会意退开,只远远跟在她与宋泽之身后。
祝琰先没答这问话,倒反问宋泽之道:“你二哥与我交代的囫囵,今日见了那人,也不过打个照面寒暄一阵。究竟当如何处置,还得瞧三弟你的意思。”
她目光望过来,直白坦荡,倒不见半点揶揄或轻视神色。宋泽之心里微微好受些,他纠结地绞着袖子,呐呐道:“不是、不是二哥说的那样不堪。”
“我同她之间其实……没什么的,当日因被山匪劫持,为了救人,是不得已……后来我俩被绑在一块儿,那些山匪想欺负她,我是个男人,总不能什么都不做。我就……”
通过他断续的描述,大抵可以猜知当时的情形。
但这并不是潘柳儿理直气壮赖上宋泽之的全部原由。
祝琰点点头,语气不疾不徐地道:“你先同我说一说,潘姑娘的出身来历,你们是如何识得,又为何同行?”
宋泽之有些挣扎地道:“二嫂您定、定要问吗?”
祝琰苦笑了一下,“你不同我说清楚,我如何去与人谈判?遇上这种事,到底于姑娘声名有损。该如何把握说话的语气和尺度,你总要给我交个底啊。”
宋泽之垂下眼睛,盯着自己的靴子好半晌,才终于抬起脸来,羞愧地道:“她、她是牡丹舫里唱曲的船娘……”
祝琰含笑的面容微沉,连眼里柔和的光芒都变得有些阴冷了去。
宋泽之知道她误会了什么,忙不迭地摆手道:“不是,不是嫂子你想的那样。我没有去风月场里胡闹,我与她也不是在那里认识的……她、她原同我的一个师兄是旧识。柳儿她、咳……潘姑娘她也是卖艺不卖身的清白姑娘……”
祝琰抿了抿唇,别过脸去,抬手捻掉侧旁枝叶上落着的一抹霜雪。
“我进门时日不长,但兄长过身后,许妹妹是如何牵挂体贴你,我有眼瞧的。”明知这些话不该说,她不过是个当嫂子的,又不是亲娘亲姊妹,何苦做个恶人惹小叔不快。
许氏热忱灵慧,对嘉武侯府上下无不亲切和善,因为宋泽之要守丧期,婚事推迟一个年头,她半句怨言没有。他外出求学,长久不归,她在家里日夜盼着他的来信,是如何满怀期待,如何惊慌欣喜,所有人都瞧在眼里。
可宋泽之却是如何做的?他肩上背负着众人的期待,盼他求学成才,盼他有所建树,他却在外寻欢作乐,狎妓同游。
他实在对不起许宝鸾待他的情意。
“我自然明白,宝鸾是如何待我。我也同样的敬重她、爱惜她,嫂子你信我。”宋泽之紧张地辩解着:“我与柳、潘姑娘她没有什么,当真没什么的,只是跟师兄他们一同,与她饮过几回酒,她时常会来参与当地的文人集宴。嫂子你别误会,不是那种、那种胡来的宴饮,就是联诗作对、咏风颂雨的雅集……”
祝琰没参与过文人雅集,但也在闺中听说过不少相关的事迹。海洲才子每逢花朝、冬至,总要聚在一块儿,以诗文会友,以美酒怡情。座上自是少不得歌舞相伴,美人添香。画卷里的图景,诗赋里的颂歌,总少不了这样的场面。
她试着去理解宋泽之,一字一句地道:“相识后,你并未曾与她私下往来,又是如何会同行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