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长姐(第2/3页)
成婚的时候,大堂兄和二堂兄都有份来送嫁,这才分别三个月不到,二堂兄祝振远再次启程入京,来吊唁宋淳之。人生真是无常。
祝夫人携长女夫妇、幼女祝瑶一道随祝振远上门,在宋淳之灵牌前致礼。宋友卿带着宋泽之出面作陪,在四合堂备了两席。
这是祝琰头一回见着大姐夫乔翊安,宋淳之出殡那日,他也曾到场吊唁,不过男女宾客分开两院,没机会见礼。因祝家在京没有成年的男性同辈,祝振远上门,便由他陪着,帮忙引荐提点。
乔家与宋家是旧相识,宁毅伯与嘉武侯同朝为官,政见相合,当年能与宋家攀亲,也是宁毅伯府出面相托之故。
乔翊安比祝琰想象中的样子要年轻许多,瞧上去三十来岁年纪,文秀倜傥,俊逸风流,一双凤目尾端上挑,看着人时,眼眸深邃专注,叫人倍觉温暖亲切。
因是家宴,便未设围挡。只分了两张席面,不时听见那边传来乔翊安的声音。
他颇健谈,南北地势,风土见闻,无不悉知,不论是与宋友卿祝振远,还是年纪轻些的宋泽之、宋瀚之,都能谈得生趣。
祝琰瞥了眼长姐,祝瑜坐在母亲身边,垂首拈着银箸,话极少,只安静听长辈们寒暄。
丧期不设酒水,不过素斋清茶,席宴很快就散了。男人们去外院喝茶,嘉武侯夫人和沈氏陪祝夫人在上院说话,推了小辈姊妹们去蓼香汀坐坐。
书晴书意年幼,这些日子家里变故丛生,一场宴罢,已掩不住疲态。祝琰命人送她们各自回院,祝家三姊妹聚于内堂。
这些年来三姊妹相处的时日不多,祝琰去海洲时还年幼,那时大姐祝瑜已经在议婚事了,等她再回京,便做了宋家的二奶奶,各自困在一个宅子里,想见一面,也不大容易。
祝瑜打量屋中的陈设,画梁锦帐,无不精雅,捧茶赞道:“听说这处是新修整的院子,虽离外院、上院都远些,却是风景最好的一处。”
当初提议重修院子的人,是宋淳之。念及祝琰自幼长住江南,怕她婚后不惯,叫人比照着江南的园林水景,重修景致。为了弟弟的婚姻和顺,他处处留意,比谁都用心。
“二姐姐有福气,嫁了这样的好人家。只可惜成婚没几日,就发生这样的变故,宋世子他……,真是天妒英才。”
祝瑜扯了下幼妹的袖子,朝她摇了摇头,祝琰虽嫁来日短,到底是件伤心事,何苦又提起来,惹她伤怀。
祝瑜拍拍她的肩膀,“你要好生安养,多顾着自己,眼下你肚子里这个,才是最要紧的。”
祝琰低应了一声,“我会小心。”
祝瑜握住她手,朝她打了个眼色,祝琰会意,唤了梦月进来,“上回夫人给的那些料子,拿给三姑娘瞧瞧。若有喜欢的,带回去做衣裳穿。”
见姐姐们有意支开自己,祝瑶虽不大情愿,仍乖巧地跟着梦月去了。
“三妹妹跟荣王的事,母亲可向你提过?”祝瑜开门见山,指头摩挲着白瓷盏的边缘,眉凝得极紧。
“说过两回,想走我婆母或是洹之的路子,请昌邑公主出面。恰遇上大丧,一时耽搁下来。”祝琰对娘家的感情很复杂,本该是这世上最亲近的人,因隔着那十年山海之遥,渐渐无法昭露本心。她不确定祝瑜在这件事上的立场,故而话只说一半,未透露自己的真意。
“你别答应。”祝瑜道,“娘这些年越发糊涂了,眼睛只盯着上头那些个位置,不掂量掂量我们家到底有没有那个本事。做王妃,就凭祝瑶?凭爹那个花钱捐来的五品郎中的位子?凭祝瑶脸蛋新鲜能得荣王喜欢?”
她眼底满是不屑,“这事连爹都拿不定主意,娘一味以为自己懂得筹算,能替家里挣恩荣,她实在是太天真。”
祝瑜这话说得极直白,眼里揶揄冷嘲,半分不予遮掩。祝琰迟疑道:“此事,她也找过大姐?”
祝瑜冷笑:“会不找吗?她要我嫁给乔翊安,不就是为了给家里头铺路么?你的婚事,爹的位子,哪样不是乔家从中帮衬?”
说到此,目视祝琰,伸指搭在她手背上,柔声道:“你别多心,我没有埋怨你的意思,若不是当年你正值年岁,这门婚事只怕还轮不到你。娘心里只有一个三妹,你跟我,都不过是风雨吹大的野草罢了。”
祝琰垂头望着杯中轻旋的水涡,低声说:“大姐夫对姐姐怎么样?”乔家肯这样出力帮衬亲家,乔翊安应当是很喜欢祝瑜的吧?
“你是瞧他外表精致儒雅,觉着他为人不错吧?”祝瑜嘴角挂着笑,一字一句却凌厉如刀,“我也曾给那唬人的外表欺骗,以为能安守一生,尽心尽力为他操持后院,侍奉爹娘,将他前头生下的孩子视如己出,甚至善待他后院那些乱七八糟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