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绿帽瓜1(第2/3页)

姚卫华明白她的意思,弯腰抱起满满的纸箱子,往外走去,应道:“行,听你的,正好这两年我打听打听,要买就买套好的。”

要不然,凭什么大嫂生的三个孩子跟老姚家的人姓,出力的却是人家老崔家的爸妈?

这太欺负人了不是吗?

人心都是肉长的,崔家爸妈通情达理,姚卫华却明白自家大哥才是获利的一方。

不过大哥的收入有限,想让大哥买房,暂时是没有指望的,那就他来吧。

反正他当了大老板,有的是钱,自己享福了,自然也要带着大哥一起潇洒潇洒,不过目前大哥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其实他也不缺钱,真正缺的,是道义上站不住脚。

男权社会,你既然享受了冠姓权的好处,那孩子就该是你这一方出力啊,凭什么让人家女方付出那么多?

姚卫华这两年在香港看到了很多,感触颇深。

很多时候,付出的那一方在乎的并不是金钱的多少,而是获益方的态度。

所以这几年过年,他都会想办法托人带点东西去东北,礼轻情意重嘛。

搬完家的第二天,大哥就带着三个孩子来了,江边小院一下子住满了人,热闹得跟什么似的。

姚栀栀选了三楼的一间房,虽然有点西晒,不如二楼凉快,可是大哥远来是客,二楼最凉快的房间当然都留给大哥了。

这么一来,公婆跟爸妈各自在一楼住一间,她这一家跟三哥住在三楼,至于二姐一家,因为二姐上班忙,不想爬楼,杨树鸣更是忙成了陀螺,所以两口子选了东边的厢房,那里没有盖洋楼,还是以前四合院的老款式。

他们家的四个孩子则分别住到了二楼和三楼,男孩子跟姚卫华和姚卫国挤挤,女孩子跟姚丹一个房间,这样吹着穿堂风,学习的时候凉快一些。

姚丹作为三家孩子里头的老大,平时很照顾弟弟妹妹们,就算大人出去办事了,她也能跟冠英一起各自负责好女孩子们和男孩子们的安全问题。

所以姚栀栀学车的时候,基本上不担心什么。

不到一个礼拜,她就已经熟练地点火起步了,姚卫华笑着调侃道:“不是要往江里开吗?怎么不开了?”

“我才不呢。这车多难弄啊,傻子才让车子泡水呢。”姚栀栀已经喜欢上了开车兜风的感觉,不过她刚学,不敢开太快,每天清晨和傍晚,都会像个铁蜗牛一样在江边挪动,不少钓鱼佬都注意到她了,还有眼熟她的,会跟她打招呼呢。

她笑着跟那空军的钓鱼佬问好:“隆哥,今天收获多吗?吃不完的话我跟你买两条?”

“快别提了,我半夜打的窝,不知道哪个孙子偷偷跑过来占了便宜,今天愣是没有咬钩的。”隆哥全名邓兴隆,在江边码头开了个小卖部,这样那些跑船的人上岸后就能吃点东西填填肚子,这隆哥还挺有脑子,不管船工们买不买东西,他都提供免费的茶水。

毕竟天这么热,都是在外面跑生活的,不容易啊。

底层劳动人民很容易将心比心,这点理解是应该的。

也是他会做人,那些船工收获了善意,自然愿意投桃报李,进店消费。

所以他那小卖部的生意很好,只不过最近放暑假了,孩子在家闲着也是惹事,就被他叫过来看店了。

每天营业额的千分之一,他会留给孩子做零花钱。

姚栀栀在三楼正好可以看到那间小卖部,她特地观察过几天,那小卖部一天的营业额在三百到五百之间。

千分之一的话,那就是三毛到五毛的样子,这对小孩子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而且看店的时候,孩子是可以拿自家店里的东西吃喝的,简直美翻了。

这给隆哥争取了很多钓鱼的机会,要不然,他根本不舍得离开他的小卖部。

可惜他今天又空军了。

可怜他每天豪情万丈地过来江边,却总是两手空空地回去,姚栀栀都忍不住同情他了。

于是她提醒道:“那你今晚别睡了,打完窝就在小卖部守着,记得把灯关了。”

邓兴隆若有所悟,笑道:“好嘞,明天一定钓几条大的给你开开眼。”

姚栀栀摆摆手,龟速地开着车子,回了江边的院子。

夜里十一点左右,姚栀栀已经睡着了。

邓兴隆打完窝,在小卖部里等着,他故意把封窗的木板没有关严实,有块板子斜着支开了一个小缝。

很快,他有了意外收获。

他看着那两个搂抱在一起的男女,震惊得忘了隐藏自己,下意识地身体前倾,把倾斜的木板压得咵嚓一声从窗口掉了出去。

正躲在江边码头货物堆后面亲热的男女,被这动静吓了一跳,齐刷刷地看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