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后妈继子斗法1
小说跟电影虽然都是一种叙事的艺术, 但是二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简而言之,小说只有文字,即便有的出版社会给某些场景画面进行配图, 但它主要的承载形式, 依旧是文字。
文字叙述的特点非常明确——可以是主观的, 也可以是客观的,可以是第一人称视角,也可以是第二第三人称视角,可以是上帝视角, 也可以是心理独白, 甚至可以穿插回忆,倒序插叙正叙, 十八般武艺全都来一遍。
可是电影不一样, 它必须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外化,而所谓的外化, 是要通过动作, 对话和画面呈现的。
举个例子, 作者要写一个胆怯的妇女被家暴,她为了孩子, 极尽忍耐, 直到男人的拳头挥向了孩子,这个怯懦的隐忍的母亲,才在挣扎之后选择了反抗。
这个从隐忍到爆发的过程, 必定伴随着这个母亲内心世界旧秩序的崩塌,以及新秩序的建立,这是一个复杂的、挣扎的、前怕狼后怕虎,最后为了孩子不得不孤注一掷的过程。
这样的一个过程, 在小说里面,可以这样表达——
她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上次被男人打断的小腿隐隐作痛,可是孩子的哭声震耳欲聋。这个残忍的男人,将他的暴戾与残忍发泄在了他们无辜的孩子身上,她不能后退,不能!她握紧了双拳,睁开了双眼,浑身战栗着从墙角站了起来,她的呼吸是那么的急促,她的心跳是那么的慌乱,可是孩子的哭声就像是残忍的凌迟,一点点将她眼中的怯懦刮去,而在那冰冷的刀刃之下,重新长出来的血肉,名为勇气。她握紧双拳,抄起茶几上的水果刀,冲了上去。
而这段内心斗争如果用电影来表达呢?
最终落实到剧本上是这样的——
场景一:破旧的筒子楼,客厅,夜晚
昏暗的灯光闪烁,墙角蜷缩着夏雪(二十七岁,消瘦,眼下乌青,头发发黄)。
她紧闭双眼,呼吸急促,手指深深掐入掌心。
卧室传来醉汉的咒骂声,忽然——
孩子尖锐的哭声在卧室爆发,夹杂着男人粗鲁的巴掌和踢踹声,以及孩子被踹飞后摔倒的闷响(OS)。
夏雪猛地睁开眼,瞳孔震颤,她下意识摸向自己的左腿,一道狰狞的手术疤痕从裤管下露出。
哭声持续,孩子在求饶,夹杂着男人的咆哮和踢踹声(OS)。
夏雪浑身发抖,指甲扣进墙皮,石膏粉簌簌掉落,指甲折断,撕扯出指尖的血肉。她突然低头——
(特写)茶几上的水果刀在灯光下泛着寒光。
(特写)她青筋暴起,扑向茶几,血肉模糊的手一把抓起水果刀。
(镜头晃动)她踉跄地奔向卧室,逆光中,刀尖划出一条银线。
夏雪冲进卧室
(嘶吼,破音)
放开她!!!
黑屏,孩子的哭声戛然而止。
利刃刺穿皮肉的声音,男人痛苦的尖叫声(OS)
这段从小说改为剧本,采用了以下方式:
一,心理描写外化:原文的“隐痛”,用摸疤痕的动作代替;原文的“勇气生长”,用抓刀的特写跟逆光的剪影进行表达;
二,用视听语言代替文字叙述:孩子的哭喊与男人的咒骂毒打,用画外音(OS)制造压迫感;而紧张的家庭矛盾,则用刀刃反光和晃动的镜头来表达;
三,保留文学张力:原文的比喻“凌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是从痛苦的承受者蜕变为勇敢的反抗者与守卫者的转变,剧本用视觉符号“指甲扣进墙皮,刀锋划出银线”进行描述,在不损失文学张力的前提下,给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可以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四,工业格式规范化:(OS)=画外音,(特写)=镜头指示,同时环境描述言简意赅,精炼直接。
而这一段从文字到剧本的转变,正是姚栀栀所欠缺的,她自然是找了理论书籍学习的,可是纸上谈兵终觉浅,唯有偷师感触深。
此时的姚栀栀,看着夏满堂改写的剧本,再看看自己的剧本,忍不住感慨,果然没有哪一行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的。
即便她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即便她是个文学系大三的学生,即便她提前做了功课,即便她有一颗不服输的上进心,即便……
总之,她要学的东西还多着呢,自然没有空当什么班干。
好在自打周晓晓跟吕一泓一起休学后,班级平静了不少,这样的安宁,一直持续到了期末。
考完试,姚栀栀便放暑假了,本打算留在这里,继续跟剧组,学习写作剧本的技巧,可惜夏满堂察觉到她的进步后,有点防着她了,整天找借口不让她去,她也懒得去跟这种小肚鸡肠的老男人玩心眼子,不让去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