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扯头花4
四月底五月初, 正是陕北播种高粱和苞米的时候。
褚令则负责的这片山头,前几天刚收完油菜,当时地上还有十来公分高的油菜杆子没有连根除去。
需要翻犁一遍, 将残留的根茎埋进土里, 才能播种下一季的作物。
他干活儿快, 翻犁已经结束,苞米也都播种下去了,这会儿正在打水浇灌。
陕北缺水,这点地去山下打了水上来浇灌完, 没有个两三天是做不完的。
他也不敢歇, 歇了可没有工分,喝了水便继续忙去了。
褚令怡看着曾经那个高岭之花一般的学霸哥哥, 佝偻着腰背, 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不免有些唏嘘。
可惜了, 大学上了一半儿, 要陪着全家来这里吃苦受罪。
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远处的山包上, 县中传来上课的铃声,褚令怡默默看了眼, 强烈的渴望不加掩饰, 反正这片山头上的地里没有别人。
她忍不住嘀咕道:“哥,咱们真的回不去了吗?”
“回不去了,别想了。”褚令则是家里的老大, 很疼弟弟妹妹。
褚令怡是老小,为了给妈妈凑钱治病,前年就嫁人了,如今孩子都一岁了, 当然回不去了。
就算人回去了,那些豆蔻年华的悸动和心事,也都回不去了。
既然这样,那就一个字都不提,各自顺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向前吧,没什么好停留的。
褚令怡默默地低着头,将内心的汹涌摁下:“我回去了哥,油菜还没有打完,公社催得紧。”
“去吧,以后不用给我送水了,我多带点,你这跑一趟怪辛苦的。”褚令则早上过来,因为扛着翻犁等农具,只带了一个军用水壶和一个窝窝头。
眼下这天气还不算很热,但是干活儿的话,那就有点够呛了,一壶水没到中午就喝完了,之后只能靠意志力坚持。
褚令怡是个体贴的妹妹,趁着生产队长蹲茅厕的时间,偷偷跑出来给哥哥送水。
现在,该回去了。
她回头看着继续劳作的哥哥,默默地攥紧了拳头:“不,哥,会回去的。我有直觉,我还会再见到他的。”
褚令则的动作一顿,随即继续忙碌起来。
他什么也没说,说了也没用。
人活着,还是要有希望的,既然小妹愿意怀揣着希望前行,那就不要泼冷水吧。
*
许伟舅舅姓刘,舅妈姓张,都是千灯公社朴实无华的农民。
两口子一共生了两男三女,五个孩子,因此家里经济比较拮据。
许母经常接济一二,偶尔能弄到一些尿素袋子,都会送回乡下,给哥嫂家的孩子裁衣服穿。
许伟请来照顾周娟的是老五,叫刘小玉,今年才十六,穿的正是尿素袋子改的裤子,左腿一个尿字,右腿一个素字。
上身则是一件麻布外套,土灰色,非常的质朴无华。
这姑娘生得眉目清隽,身量纤纤,因为从小帮着家里务农,手心有点茧子,肤色也是小麦色的,不像周娟,白白净净的一看就没有吃过苦头。
刘小玉很愿意来城里做事,为了向她的表嫂表达善意,上次来过之后,回去给周娟的孩子做了件非常可爱的大红色肚兜。
这肚兜可比小衣服耐穿,毕竟是夏天的时候用的,布料子不用太多,够遮住小肚子就行。
要是孩子长大一点,那也不怕,只要把脖子上的系带稍微松开一点,把肚兜往下面移一点就是。
穿个两年不成问题。
她还特地在肚兜上绣了只黄色的兔子,非常可爱。
这会儿吃完饭,她赶紧把肚兜拿出来递给了周娟:“嫂,你看看喜欢吗?”
周娟一顿饭都没有说话,也没有叫人,这会儿看到表妹主动示好,这才勉为其难开了金口:“挺好,谢谢。”
“不谢不谢。嫂,你要是有布票的话,等我们一起去逛逛,买点布回来,我给孩子做衣服。”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刘小玉什么都会。
种地,量体裁衣,刺绣,编织竹篾制品,木匠活儿也能搭把手,泥瓦匠去家里拿漏她也能爬子上房顶打下手。
俨然就是一个十项全能的小行家。
周娟很是意外:“你还会做衣服啊?”
“会啊,嫂子你有毛线的话也可以找出来给我,宝宝不是年底出生吗?我提前准备着,给他多打几件毛衣。”刘小玉是个聪明人,看得出来表嫂跟姑姑吵架了,但是她是个客人,不想掺和她们婆媳的事情,所以她只说点高兴的,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免得大家尴尬。
周娟笑笑:“好,等会我多买点。旧毛衣拆了也能做吧?”
刘小玉很是积极:“能的,嫂子有要拆的衣服吗?可以拿给我,这会儿正好长辈们休息一会儿,我来给你把毛衣拆了,绕成毛线球,晚上回去我就能打毛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