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第2/5页)

除此之外,也能起到密封的功能。

云凝说:“不是设计的问题。”

王志一怔,道:“数据都看过了?”

云凝点头。

王志:“……”

这会儿他也不好意思说他只看到第三份了。

云凝道:“系统耦合振荡,润滑出了问题。”

陆凌接过云凝手中的数据,迅速看完,“你是说泵—管路—轴承腔?”

云凝点头,“发动机启动过程,在特定的转速点,泵出口的压力和流量本身存在固有的波动,波动是微小的,不容易引起注意,但这个微小的波动会顺着管路传到轴承腔,轴承腔原本的容积、管路的直径和长度本身就是一个流体力学系统,两者的频率发生共振,润滑失效,油膜破裂,轴承被毁。”

陆凌道:“出事前压力的确下降过。”

陆凌把数据传给其他人。

王志分析道:“这倒是说得通,这样一来,就不是轴承本身设计的问题。”

陶源正要高兴,又想起云凝说的话。

他们是一个集体,轴承设计、生产的工作从不是他自己的,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共振问题。

陶源问:“有解决办法吗?重新设计?”

云凝摇头,“这太耗时了。”

她是利用在后世学到的知识才把整个泵的研发过程从几年缩短到几个月,重新研究又会浪费时间。

云凝道:“我们可以加一个节流圈。”

陶源疑惑地听着。

云凝在笔记本上画下图,“你们看,在润滑供应管路上,加装一个小孔的薄金属片,安装在管路的法兰之间,它会增加管路的流动阻力,破坏导致共振的压力波动,成本极低。”

“只是加一个垫片?”樊林想起在试车台的场景还心有余悸,陆凌及时叫停,他们才没损失整个涡轮泵,这是一个金属片就能解决的问题?

陆凌道:“通过牺牲一点总体压力,换整个系统的稳定,可以尝试。”

云凝说:“还是需要精确计算的,计算工作比较复杂,要确定金属上小孔的直径,孔太大起不到作用。”

“孔太小,还会影响润滑,依旧失败,”陆凌问王志,“王所,您看呢?”

王志抓紧时间把所有数据看完。

其他数据倒是正常,只有云凝说得那一处不对劲。

问题应该就在这里。

王志问:“其他人怎么看?”

“只加装一个金属片,真的能解决问题?我们还是应该严谨一些。”

“是啊,咱们可以慢慢来,但是要稳,不可急于一时。”

“商讨出一个更稳妥的方案比较好,大院的准则一直如此。”

云凝说:“这次试车失败,只是损失一个轴承,其他部分稍微修理即可,我们算出小孔直径,再进行一次试验,就知道是否会成功,损失不会太大。更何况我们本就是科研工作,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损失,如果因为害怕就不去尝试,会浪费太多时间。”

陆凌道:“我认为可以尝试。”

“陆工,你总是帮着云工说话。”

陆凌睨向说话之人,“我只是根据我的经验和学过知识说出我的想法,与是谁提出的无关。如果你认为夫妻不能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可以向领导反映,多制定一条规则。”

那人讪笑道:“我的错,别生气。”

“好了,”王志说,“你们的意思我都了解了,这样吧,云凝先去设计垫片,算出直径,核算是否能成功,再讨论试车问题。”

会议结束,陶源主动说道:“我和你一起算吧,尽快算出来。”

云凝点头答应。

陆凌拧眉看向二人。

樊林把数据放在他手上,“别看了,人家是在工作,小心眼。”

陆凌没有反驳,起身往外走。

樊林惊奇道:“这你都不骂我两句?”

陆凌说:“我不打算骂你。”

“咦,不小心眼了?”

陆凌:“我打算把最近一个月的值班都排给你。”

樊林:“……”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他?

计算直径的任务看起来比较复杂,但云凝毕竟是从数据科出来的,计算各种数据已经得心应手。

她和陶源一起算了一天,草稿纸用了一摞,写满数字,薄金属片总算有了雏形。

科研工作不能太着急,云凝加班到七点,大部分人都下班了。

她和陶源的速度很快,远高于预期,

两人回到各自的办公室拿包,又在楼下碰到。

陶源虽然是从A国回来的专家,但现在真没有筒子楼可分,房管科给他找的是大院外的房子,暂时租住。

他有留学经历,算是大院抢过来的人才,若有空房,会优先分配。

陶源现在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