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云凝和陆凌是从首都来的“专家”,江福还是带他们去了生产的车间。

钛合金车间厂房高大,混凝土墙面上有很多金属粉尘,贴着“自力更生”的标语。

有工人正用平板车运转原材料海绵钛。

空气弥漫着切割金属、高温金属特有的气味,刚进来会有些刺鼻。

轧机正在运行,不远处还传来锻锤时的巨响。

恰好黄飞也在。

江福道:“黄代表,我带航天一院的两位来看看。”

黄飞淡淡点头,只维持基本礼貌,没有过多交谈的欲望。

云凝问江福,“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生产出来的氧含量增高了的?”

“这得有些年头了,”江福说,“我都来厂子多少年了?我记得我来厂子没几年,就成了现在的情况。”

黄飞听到江福的话,知道云凝是来找“原因”了。

钢城钛厂生产出的钛合金一直不能达标,对他们也有影响。

这次派他过来,名义上是军方代表,其实就是要找到原因。

他已经来了一段时间,确认这里的老师傅没有偷懒,而且他来以后,他们都在积极地寻找原因。但试了几次,还是不行。

黄飞见一直是云凝和江福交流,陆凌并不开口,便问:“你是助理?”

陆凌客气道:“我是11所的设计师。”

黄飞诧异道:“她是?”

“她是数据科的职员。”

没有头衔,听起来像是普通职员。

黄飞拧眉,“她是高校毕业生?”

陆凌如实答道:“还在夜校读书。”

黄飞:“……”

他非常支持成年人求学,但……航天大院没有其他人了吗??

陆凌道:“她有天赋,方案是她提出的,我陪她来,只起到保镖的作用。”

黄飞神情复杂。

他忽然觉得自己也能到航天大院工作。

都说隔行如隔山,看到云凝后,他认为他们之间什么都没隔。

陆凌看向云凝。

云凝还在认真地听江福发牢骚,她试图找到无法达成标准的原因。

陆凌说:“专业问题上,您不用担心。冒昧问一句,如果我们的方案行得通,您那边时间上能协调好吗?”

黄飞道:“我可以直接告诉你,我需要的是符合标准的钛合金,现在已经生产的这一批,我们能用,但符合标准的更好。如果真能找到原因,其他都不是问题。”

另一边,云凝重复着问一句话,“现在只熔炼两次?”

江福说:“这不是我们厂定的标准,全国都一样。”

黄飞见状,走近两人,“怎么,不应该吗?”

云凝答道:“正常来说是要熔炼三次的。”

熔炼指的是在生产钛锭时,钛锭在真空自耗电弧炉中进行的熔炼循环次数。

高品质的钛合金必须三次熔炼。

黄飞看向江湖,“是这样吗?”

“这……我还真不清楚,我记得都是两次,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量,对军品也是进行两次熔炼。”

几个老师傅走过来,“熔炼三次?那要再多炼一周,两次就够用了。”

“全国能生产的钛厂有几个?就这么几个厂子,根本供不过来,让熔三次,这不是找事吗?”

“我敢保证,熔炼两次就行,我在车间里多少年了?我恨不得刚出生就在车间里跑!到底行不行,我看一眼就知道。”

现在的老师傅大多凭经验做事。

不进行第三次熔炼只能说是对资源紧缺、生产力不足等情况的妥协。

多加一次熔炼,生产时间加一周,成本也要增加。

真供不过来。

云凝知道国内的情况,认真解释道:“第一次熔炼是将原材料初步合金化,压制成电击棒,此时电极的化学成分分布不均匀,内部会存在孔隙和杂质。”

“第二次熔炼,就是消除第一次熔炼电极中的孔隙和杂质。”

“两次熔炼后,内部仍然可能存在未被检测到的微小β偏析或者成分不均。”

如果使用只熔炼两次的钛合金,这些缺陷仍然可能成为疲劳裂纹的起源,导致部件失效。

“进行第三次熔炼,才是最关键的一步,彻底消除β偏析,获得纯净、均匀、高性能的钛锭。”

江福和老师傅们面面相觑。

资历最深的张师傅走到云凝旁边,看到江福刚给云凝找的数据。

这些数据他都看不懂,他都是凭经验做事。

他的经验是最宝贵的,徒弟们想学都学不来的。

张师傅说:“一直以来我们都是熔炼两次,从没出过问题,你随便张张嘴就说不行,以后我们怎么干活。”

云凝对老师傅还是敬重的,她客客气气地说道:“并非没有出现问题,如果真是如此,黄代表就不会出现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