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第4/5页)
不过一个多月,叶凤花的精神面貌已经发生大变化。
以前她只是一个没有工作的家庭妇女,整天围着家里的锅碗盆瓢和丈夫、孩子打转,是一个尽职的妻子、母亲,但也仅是如此。
如今她有了工作,人变得自信,精神昂扬,走路都像是脚底有风,说话的语气格外的自信坦然,嗓门清亮,没有丝毫的畏缩和自卑。
叶凤花从未出嫁到嫁人后,做了大半辈子的饭,做饭就是她最拿手的,总能用粗粮尽可能做出让家里孩子也能咽得下去的饭菜,将几个孩子养得很好。
所以去到造纸厂后,在几份工作中,她选择去自己最擅长的厨房工作。
选择自己擅长的才能做得更好。
起初叶凤花在厨房只是干些洗菜、切菜和打扫卫生的杂活,后来有心观察那些厨师怎么做饭,找着机会表现自己,得到一份炒菜的活,发挥自己的特长……
她勤快能干,丝毫不偷懒,态度也好,很快就和厨房的人都熟悉起来。
一个多月干下来,因为表现良好,再加上是军属的原因,上头有意照顾她,决定过完年后就让她转正。
转正后的钱不是临时工能比的,对叶凤花来说,无疑是一种对她的肯定和奖励。
现在她不知道有多感谢顾溪,感谢她给自己这份工作,感谢她对自己的支持。
叶凤花心生感慨,忍不住和她说起心里话:“其实没嫁给老苗之前,我有一个在镇上纺织厂工作的姨母,因为到了退休年纪,要将工作给家里的人,她早年守寡,没有孩子,和我比较亲近,就想将这份工作给我……”
说到这里,她的声音变得很轻,“但是后来,因为我哥要娶媳妇,我嫂子家要的彩礼高,家里拿不出来,将这份工作给我未来的嫂子抵彩礼钱,她才肯嫁过来……”
听到这里,顾溪已经明白这是她的心结。
一个乡下的姑娘,眼看着就能继承亲戚在纺织厂的工作,进厂成为城里人,吃商品粮,拥有体面的工作,抬高身价。却因为大哥要娶媳妇,家里人都逼她将这份工作让出去……
这让她如何能甘心?
怪不得叶凤花有时候说起娘家时,语气淡淡的,当初和顾溪说在纺织厂里有认识的人,神色也有些怪。
原来如此。
顾溪笑道:“嫂子现在也进厂,而且还是县城厂里的正式工,比镇上的厂子要好,不用羡慕别人。”
县城比镇上大得多,县城的造纸厂的工作肯定比镇上要好。
叶凤花眼里也带上笑意,她很少和人说这些,要不是顾溪,她绝对不说的。
她用一种轻松的语气说:“知道我要去县城的造纸厂工作后,我家里人现在对我挺客气的,上次我回去找人买鸡鸭时,路过娘家,他们又是端茶倒水,又是给我搬凳子,我嫂子甚至还给我煮了红糖鸡蛋……”
这样的待遇,还是生平第一遭。
以前她回娘家,要是不带点东西回去,家里人就会直接给她白眼,她妈也说她没本事,丈夫都是团长,居然只拿这么点东西回来。
总之左右不是人。
现在呢,就算她两手空空回去,但他们的态度已经大变样,对她关怀备至,像是要看她的脸色行事一样,简直将她当成家里的贵客看待。
叶凤花十分不自在,他们这态度让她挺慌的,总觉得他们在打什么坏主意。
-
送走叶凤花,顾溪心里叹气。
其实叶凤花这样的例子,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少见,不管是重男轻女,还是嫁出去的女儿成为泼出去的水,婆家娘家都没归属感……
果然只有工作、赚钱才能使女人硬起腰板子。
顾溪突然有点想写故事,写一个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的农村女性,在扫盲班里识了字,改变了思想,努力上进,最终自学成才,为建设国家做出贡献的故事。
虽然故事老套,但很有教育意义啊。
不过这个故事估计要写得长一点,也不知道出版社会不会收。
午后,高参谋长将他媳妇和闺女送到顾溪家,还有闺女要用的尿布等,以及他们家做好的年夜饭也一并送过来。
送母女俩过来后,男人们就去了团部。
“乔姨,乔姨,我要看妹妹!”顾团团踮着脚努力探头。
乔慧将孩子抱低一些,给小姑娘看。
孩子被裹得严严实实的,睡得正香,换了个环境也没影响到她的睡眠,她穿着正红色的连体衣,是徐愿生做的,衬得她的小脸粉嫩,一张养出奶膘的小脸格外可爱。
徐怀生看得有些馋,说道:“乔姐,我帮您抱妹妹吧。”
两家经常走动,徐怀生姐妹俩时常去隔壁玩,乔慧知道她们都会抱孩子,很放心地将孩子交给徐怀生,然后去灶房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