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第3/3页)

即使其他人再怎么说,我也不相信李子桐会是杀害李开毅的凶手,作案的理由根本无法成立。她虽然厌恶亲戚的凉薄,但显然不至于为此杀人。而为了争夺遗产而杀人的说法更是无从谈起,她又不是真的缺钱。

有人从我面前走过,目光交汇,我们认出了对方,都有些吃惊。他是那个来公司找过我的记者,给过名片,叫杨春晖。

我先是为在千里之外的再度偶遇而惊讶,随即反应过来。一点都不巧,这人一直追着李子桐的新闻不放,肯定是听说了新案件的消息,千里迢迢赶来这个小城搜集素材的。

“你们记者的嗅觉还真是敏锐啊。”我多少有些不舒服地说道。

他盯着我的脸看了几秒,表情像是嘴里含入了酸梅,“彼此彼此,你也总能出现在大事发生的地方。想必上次采访时,你没有全部实话实说,其实和李小姐的关系并没那么简单吧?”

“我只是刚巧被卷进来了而已,运气不好。”

他冷笑一声,完全没有相信的样子,“我还有事,先走一步。还是那句话,要是听说什么有价值的消息,随时给我打电话。”

说完他就匆匆离开了。我又坐着消耗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才起身出站。父亲的车果然已经离开了。

好了,接下来从哪开始查起呢?

从换气窗窥探凶案现场时,我注意到了一件奇怪的事。尽管录像带散落了一地,但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与窗户相近的一侧落得多。而越往另一侧,也就是房门那一侧就越少。与十三年前现场的情况一模一样。

我也在笔录时提起了这一情况,但负责的民警没多问一句,只是照常记录了下来。多半是以为无关紧要吧。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像擦净黑板一样,我让意识焕然一新,尝试着再次发掘记忆。这次案件的凶手把现场布置得和十年前一模一样。问题是,他是如何知道十年前现场的模样的?尽管十年前媒体就对那起神秘的密室谋杀案大肆报道,近期又因为珠宝失窃的事旧事重提,但所有报道中都没有现场照片,有的只是文字描述。

根据我的记忆,尽管报道数量铺天盖地,但关于现场的描述高度雷同,恐怕消息的来源都一样:“死者躺在床上,录像带铺在他身上,地上也落了不少。”

如果凶手只是单纯的模仿犯,那么势必根据文字报道,重点将录像带撒落在床上,尤其是尸体身上。但他并没有那么做,而是精准还原了十三年前的真实现场。这说明当年他是亲眼见过现场的少数人之一,甚至就是凶手本人。

可这么说来就很奇怪。精准还原现场无疑会大幅缩小嫌疑人的范围,对凶手的隐藏身份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他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想起小时候父亲说过的案情分析。对杀人犯来说,习惯是会上瘾的。如果犯案的手法不出现破绽,他们就很可能一直沿用下去。就像打磨一件艺术品似的,在一次又一次的复刻命案过程中让自己的技艺趋于完美。

等等,或许可以找一位知情人士直接问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