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教育要从家长抓起。……(第4/5页)

而小芳芳是个不认生的,或者除了最喜欢跟爸爸妈妈贴贴,其他人都无所谓,到了姨姨怀里,便用小手乖乖搂住姨姨的脖子,李红顿时像个偷娃成功的人贩子,昂首挺胸,脚下生风的走在前面,柳素琴一边提速追赶小伙伴的脚步,一边提醒她妈注意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你有空还是跟大哥二哥说一说,让孩子们出来打工只是不得已的出路,读书才能真正改变命运,他们年纪小,正该好好培养才是啊,要是日后培养出个大学生,咱们家岂不是祖坟冒青烟?”

说实话,要不是对柳小弟那稀巴烂的成绩有深刻印象,但凡他还有一点点抢救的可能,柳素琴刚重生回来都不会一门心思只管赚钱,至少也要三天两头打电话回去让他好好学习。

可惜他们兄妹四个都不是读书的料,只能争取培养下一代了。

钱菊香没想到她酝酿半天就为了说这个,表情瞬间变得索然无味,“害,打工有什么不好的,别人还没这个门路呢,往后你侄女跟着你学化妆,侄子跟着老四学开车,一年赚个万把块,这日子不美滋滋吗?考大学什么的就别想了,咱们家没这个龙脉。”

柳素琴:……

以前村里老人都说他们没这个龙脉,所以培养不出大学生,她差点就信了这个邪。

直到后来亲自给孩子们陪读,姐弟俩中考,她就搬到镇上给他们做饭,他们高中念的都是县重点,她也跟着在学校旁边租房、继续照顾姐弟俩的起居,直到成功把他俩都送上985、211,这个战绩可以说相当出色了,柳素琴那时便很清楚一件事,没有什么天注定,或许每个人得到的教育资源是天生的,但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勤奋刻苦可以弥补很多不足。

说起来,他们兄妹几个的孩子加起来不少了,大哥家是独生子,二哥和她都是一对姐弟,老四更厉害一点,生了足足三朵金花,八个孙辈,柳父柳母走出去也是被夸一句儿孙满堂、人丁兴旺的人,可除了她家两个孩子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后来也就小弟家的小女儿叛逆期之后改邪归正,努力学了一年多,吊车尾考上省内一所二本院校,这个录取率只能说相当拉胯了。

柳素琴重生回来,不打算鸡娃是一回事,但她这么努力给孩子们创造最好的条件,自然坚信他们最差也能考入上辈子的学校,现在需要她鸡的就是侄子侄女们,尤其是大哥二哥家,赚钱供孩子们上大学一点都不费劲,为什么不试试?

不过她这时才发现,教育光从娃娃抓起不够,首先要改变他们父母的观念,柳素琴第一个给她妈洗脑。

“您是不是觉得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也就是去各单位,赚点死工资,还不如出来打工赚得多啊?”

钱菊香果然反应平平,“难道不是吗?”

柳素琴也不讲那些大道理,直接举例子,“你上回跟着去村里接张大妈,应该见到了我们以前的房东?他儿子陈家明在这边从事外贸行业,手下招了好些懂外语的中专生大专生,这些高材生不用出门跑业务,坐在办公室里吹吹空调,对着电脑上班,工资起码两三千;还有阿慧的合租室友,也是个大公司工作的白领,月薪一两千,但是人家还有年终奖,房补饭补交通补贴各种福利补贴加起来,都快赶上别人一个月的底薪了。”

“还有老乡邓哥,我应该说过的吧,他开出租车,多的一个月也能赚好几千,后来买了房,又凑钱把出租车买下来,以后只会赚的更多,但他每个月还是要花上百块给儿子请家庭教师来家里补课,图什么呢?把钱攒起来,过几年儿子毕业了,给他们买辆出租车,岂不是一步到位?”

钱菊香被她这些动不动月薪几千的例子砸得晕乎乎,下意识问,“对啊,图什么呢?”

“当然是图孩子们以后不要像我们这样吃苦受累,有个学历,以后坐办公室,哪怕赚的不多,至少衣食无忧,体体面面。”

“这个……”钱菊香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在她的观念里,吃苦算什么?只要肚子不挨饿就是好日子。

可闺女说的好像也有些道理,大城市里的人削尖脑袋、砸钱也要培养孩子上大学,难道他们都是傻子不成,净干亏本买卖?

柳素琴看到她妈有所触动,这才继续说,“对了,邓哥他们给孩子请的家教,都是这附近的大学生,上一节课几十块钱,他们但凡勤快点,一个月能赚好几百呢。”

钱菊香目瞪口呆,“上大学还能赚钱?”

“对,我们以前以为的读完大学出来拿死工资,那是躺平的过法,但凡有个学历还肯吃苦,收入都不会比我刚才说的那些低。”

钱菊香想了想,自家孩子肯定是不怕吃苦的,让他们早早读完书出来学手艺,往后累死累活也就月入千八百了吧,想要赚得更多,已经不是吃苦加班就可以的,要看老板答不答应啊,除非自己攒钱当老板,那就赚多少都是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