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盛世(第2/5页)

到时候该担心的就是其余县令,而不是自己了。

县长:唉,自己吓自己。

傍晚,西域使团在传舍中用的飧食,县长一个劲儿地自谦,说自己这个偏僻小县,没什么丰盛的食物款待他们,县长的表情看起来比较真诚,他们真的信了,已经做好草草对付一顿的准备。

结果一看,光是主食就有麦粟菽糜等好几种,以及这里种植最多的黍子羹。

武威在大汉的西北地区,属于半农半牧区,还有许多内陆湖泊,除了野兔、鲜鱼等,这里的牛羊肉同样鲜美。

至于青菜,因为武威气候干燥寒冷,短短两年,这里的百姓便养成了以辛味为主的饮食习惯,葵、韭、葱、姜、萝卜等,大概率以后还会再在餐桌上加一个胡蒜。

吃完正餐,再来上一些水果解解腻,瓜枣萘果之类的。

这样丰盛的飧食,让他们千里迢迢带来当做礼物送给汉皇帝的蒲陶酒、蒲陶干、胡麻草等物显得有些寒酸。

不过他们想得很开,我们本就是小国,这次是来体验汉之富强广大的,小国送礼,简陋清寒,也很正常嘛。

这些都没有让他们破防,真正令其再也绷不住的,是大汉这一片又一片,连绵不绝的耕地。

西域使团在向导的带领下,从武威经过固原、彬县,再到长安,这一路,让他们切身体会了什么叫沃野千里、阡陌纵横。

九月末旬,正好赶上庄稼收割,秋风一吹,田间一片金黄。一半庄稼已经收割完毕,空旷平整的土地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摆放了一个麦垛,这些麦垛好似小号烽燧。另一半田地里则有许多挽起衣袖和裤脚的百姓,他们手中拿了一个叫做麦钐的农具,正在弯腰割麦,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

“这是什么?”有人指着路边一种之前从未见过的庄稼。

这庄稼茎秆粗壮,高大密集,从外观来看,肯定高产。

提起这个,汉人向导满面骄傲:“此物名为玉黍,净亩产可达千斤,是神仙赐给大汉的仙粮。”

听到“仙粮”二字,西域使者便知道汉人肯定又要开始吹嘘,但他们实在太好奇了,为了得知仙粮信息,吹嘘就吹嘘吧,他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听下去。

听完玉黍的由来,西域使者羡慕到生病。

什么病?

红眼病。

这其中有几个国家,因为自己国家的土壤质量不好、再加上耕种田地少,每年都会去相邻的国家租借田地种植谷物。

而大汉,大汉这漫山遍野的地,有好多都还没来得及开荒,种都种不过来!

这还只是西北几个郡见到的场景,再往南走,水网密布,沟渠纵横,肥沃到随便抓一把土,都能感受到手中土壤滑润如脂膏。

可恶!西域使者再次发出灵魂提问:“汉有这么多土地,他们的皇帝能管过来吗?”

“汉有这么多水源,他们的皇帝能分过来吗?”

“每年收上这么多赋税,他们的皇帝能计算明白吗?”

若问今年秋天谁最关心刘彻,不是皇后、不是太子、也不是他身边那些心腹大臣,而是这些西域使者。

别人都只关心我们陛下明天又会下达什么突发奇想的命令,只有这些使者,只有他们关心我们天子能不能管得过来这些田地耕牛和水源!

这些国家都是以种田为生的小国,主要关注点在大汉耕种这方面。而乌孙、婼羌等游牧民族,他们最关心的——不是大汉的骡马,而是这里的士兵和武器。

虽然汉使号称大汉有精兵强将,且武器先进。卑通城前那一战也证明了这个结论。

但是吧,人总是会抱有一点点侥幸心理,尤其是乌孙国的使者,在他看来,我们乌孙胜兵十八万,随时可上马战斗,当年就连匈奴都攻不下我们,虽然不敢和大汉抗衡,但过两招的实力总有吧?

楼兰和大宛就不会有这种想法。

因为他们是真的被大汉揍过。

带着这个疑惑,乌孙使者穿越大汉边境各个郡县,一路上悄悄摸摸地观察大汉每位士兵身上的装备。

乌孙人见识过汉使身上的精良装备,也从婼羌人口中听说了他们手里那种威力极大,名为“火药”的武器,但是就像人在出门之前都喜欢将自己最好的衣裳穿在身上展示给别人看一样,他们并不相信大汉已经达到武器半自由水平,只以为这些精良的武器是大汉举全国之力为汉使们凑出来的。

至于汉境内普通士兵到底是何装备,他们还需要再好好观察观察。

闻棠:如果我们连这点兵器都需要凑,那可真是太寒碜了。

这一路上,官吏们待客都很热情,不过没有特别对他们展示军队实力。

怕吓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