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出塞(第3/4页)

闻棠离开后,刘彻又翻了一会儿他留下的奏疏,字虽然多,可却都是很重要的法子,翻着翻着,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刘彻突然意识到……

闻卿留下了这么多神仙法子,为何其中无一言语提到朕?!

她为什么不给朕写篇辞赋?

刘彻:罢了,闻卿也没有给桑弘羊留下赚钱之法……

……

三月末,丞相李蔡依旧没有逃掉“死亡丞相”的魔咒,因为私自侵占孝景皇帝陵墓旁的空地而被带到廷尉府问罪,身居高位的人,骤然落到被人审讯的地步,大都会觉得这是莫大的耻辱,李蔡也不例外,他不愿接受廷尉府中官吏们的审讯,直接自杀了。

接下来向我们走来的是刘彻的第九位丞相,庄青翟!

在一个阳光正好,微风和煦的日子,庄青翟战战兢兢地上任了,想到前任几位丞相的结局,庄青翟的主线任务从年少时的建功立业,步步高升,变成了现在的——活着。

他的目标是公孙弘,能活到八十多岁高龄,在三公的位置上寿终正寝。

同样是这个阳光正好的日子,博昌侯和博望侯带领使团中的成员们已经到齐,准备出发。

使团中的使者男女老少都有,来自天南海北,甚至一位来自蜀地的铁匠和一位右北平的农人之间相互都听不懂彼此在说什么。

年纪最大的是一位来自鲁地的儒生,他这次跟着使团出塞,是想去西域传播儒家的礼仪和思想。

年纪最小的是一位来自朔方的十六岁女郎,她在射箭这方面很有天赋,能在数百米外将箭矢准确地射到野兔的耳朵上。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木匠、铁匠、织女、翻译、史官、医师、测绘家等,当然,大多数还是体魄强壮,肌肉虬劲的郎卫,此去西域路途可达万里,中途可不止要面对恶劣的自然天气,还有危险的野兽和会肆意抢劫的蛮夷戎狄。

他们已经知道自己这此出使会有四倍秩俸,奖赏另算这件事了,钱是燃料,将他们本就激动的心烧得更旺。

闻棠:“路上若真有人敢来抢劫汉使,那我便送他们一件礼物。”

儒生孟通疑惑道:“以德报怨?”

可是后面不是还有一句何以报德吗?

张骞觉得孟通还是太天真了,于是出言解答他的疑惑:“送他们几发火药。”

闻棠:“聪明!”

孟通:哦,我差点忘了,博昌侯的德是武德。

从前,都是闻棠看别人离开长安,现在离开长安的人却变成了她自己,心中难免有些不舍。

和出征相比,使团的排场非常简单,不过刘彻还是亲自来到未央宫北阙下,为闻棠和张骞赠酒践行。

“两位爱卿早归。”

二人行饮酒谢恩:“闻棠/张骞此行,必当不负皇恩,连通西域,使其使者来汉朝拜。”

他俩还很心机地模仿了唐三藏,因为直接喝土有点不卫生,所以就用手帕包了一稔长安的土留到路上思念,寓意着思我故土嘛。

周围官员,包括刘彻在内,见此情形,都感动极了。

张骞:博昌侯能想此意并告知于我,这代表她很厉害并善于分享。

此次西行,有她稳了!

闻棠:此次西行,有博望侯这个有经验,了解西域地形的前辈,稳了!

使团众人:总之稳了!

刘彻封张骞为中郎将,闻棠为西域使,持节出使西域,使团离开未央阙,逐渐远去,一直到离开长安,因为汉朝每年都会派出去十几批使者,所以他们的离开并不引人注目,但等他们归来时,整个长安都会为其骄傲。

闻棠坐在车上,脊背挺地笔直,她手中持有一根长八尺的竹仗,通体涂有赤色朱漆,顶部装饰以牦牛尾制成的三重旌节,尽显汉家威仪。

这就是汉节。

赤色汉节,是被皇帝亲自授予的最高使节。

自此之后,她的一言一行便代表着汉朝的态度。

两位持着汉节的使者带着大量精美华贵的丝绸,美酒、红糖、金玉、漆器、药物等大汉特产继续西行,这是要送给西域各国的礼物。

至于火药、环首刀、强弓箭弩等,那是自己用的,为了展示我们大汉的和善之意,怕吓到他们,所以全都藏在货物底下呢。

东起长安,西出陇西,一路往西北方向走,等到河西之地时,虽然汉已经派出官吏百姓来这里屯田并建立烽燧巩固边防,可场景依旧荒凉,人烟稀少,田地荒芜,风沙肆虐,越往北走,便越荒芜冷落。

他们到达的最后一个补给点叫做安定置的,因为地理原因,这里无法像汉内部一样用泥土建造烽燧,当地的屯田卒们便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就地取材,用一种两层土夹一层芦苇或红柳枝的办法建造房屋和烽燧,盐碱地下水渗入建筑后,能使建筑坚硬如石,或者是用篱笆条和灰泥筑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