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朝会(第2/3页)
不是天天研究鬼神又给哪里降灾了吗?那现在是仙人给我赐福,还有什么好说的。
闻棠忍无可忍:“你这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只会助匈为虐,在朝堂之上摇唇鼓舌,实际却寸功未立……”
“我去年研究的新农具能增加耕种效率,今年发明的马具可以提高骑兵战斗力,我做这些都是为了大汉,我一片忠心啊陛下!”
你看不起我,那你别用我发明的东西。
“什么马具?”“提高战斗力……?”
很显然想比狄山挨骂,他们更在意对战事有利的马具,百官中有消息灵通的,已经知道知道陛下命人锻造出一批新式马具,准备用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上,但那些消息闭塞的,可就对此一无所知了。
不是所有人都每天关注战争的,也有人主要关心上计数据,耕种农时,治理水患。
但闻棠这么一提,倒是把他们的好奇心给点燃起来了,不过这是朝会不是菜市场,他们也不能私下蛐蛐,只好等下朝之后再去讨论。
最后一步,开始把水搅浑,转移话题,拉人下场。
“我大汉士气正盛,何不趁此机会一鼓作气,深入草原腹地重创匈奴呢?如今大汉伐匈,就像举起烈火来烧蓬草,倾覆沧海冲刷一切,有什么消灭不了?”
这时,人群中一戴进贤冠,美须髯,神情严正之人开口:“广牧君所言未免太过理想。”
“你身为朝廷官员,不想如何安国富民,却极力主张战事,可有为大汉百姓着想?倘若今日定下出兵匈奴之策,你可知会有多少孩子失去他们的父亲?多少父母失去他们的孩子?”
这人还行,至少承认我朝廷官员的身份了。
闻棠并未生气,而是试图和他讲理:“就是为了百姓着想,所以我才极力主战。”
她问:“这位内史,在回答您的问题之前,我也有个问题想要问您。”
汲黯:“什么问题?”
闻棠:“您真的能保证和亲赠礼之后,匈奴就不会再入侵我大汉了吗?”
汲黯没有出声,他虽然是主和派,但也知道蛮夷之人贪得无厌,最是反复无常这个道理。
“即使和亲,匈奴依旧会继续侵扰我大汉边境的,这并不是猜测,而是结局。”
“天灾无常,我们遇到水旱灾害时,有往年的存粮可以应急,再不济官府也会赈灾救命。可草原人一旦遇上一场大瘟疫或白灾,是无法像中原一样灵活自救的,只能被动承受,他们蓄养多年的牲畜死于瘟疫,他们的毡帐牧场被暴雪压塌。每次和亲送去的粮食丝帛不可能覆盖到所有匈奴人,没有食物可吃,就只能南下来中原抢夺。”
“这时候的他们已经不论礼义廉耻了,心里只想着生存,你说战争会牺牲很多百姓,可匈奴侵略边境同样也会牺牲掉许多人,如果坐视不管,一味地求和,那我们的子辈,孙辈也要面对匈奴入侵的困境,还不如快刀斩乱麻,直接将他们歼灭。”
“这样我们的后辈便能生活在一个没有外族入侵的和平年代。”
实际上这句话才有点理想主义,就算没有匈奴,还会有其它蛮夷外族,但现在情况特殊,就只能这么忽悠汲黯了。
汲黯沉默了,因为他意识到闻棠说的有道理。
“更何况我曾在梦中隐隐约约听到有人曾说过一句话……”闻棠顿了顿,随后开口,她声音响亮,铿锵有力,似乎要让在场每个人都能听到她说的话。
她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对不起了陈汤,你的名言我先拿来用一下,我相信等你出生后一定会想到更好的名句。
说完后,殿中先是陷入一片沉静,随后有人忍不住赞叹“好啊。”“妙啊。”“对啊。”之类的。
别说他们了,这话也很得刘彻的心。
刘彻挺好面子的,但匈奴动不动就入侵边境这事让他很丢面子,所以他必须发兵把这些蛮夷都打成筛子来找回自己面子!
闻棠的搅水之计似有成效,很快人群中有位武官打扮的开口启奏刘彻应赶快趁初春匈奴人困马乏之时出击匈奴,给其致命一击。
虽然闻棠刚才所言很有道理,但官员中还是有固执己见想法不变的出声反驳这位武官,随后又被别人反驳。
朝堂之上很快又重新热闹起来。
对此,闻棠想说的是……你们不要再骂了,这样是打不死人的。
“好了。”坐于高位的皇帝终于发言,“此事朕已心中有数,诸卿无需再论。”
“陛下……”
狄山还想做最后挣扎,于是历史上有名的事迹提前数年上演,最后的结局是一心想要和亲的狄山被丢到边境一小鄣中抵御匈奴去了。
也不知道他这次能不能活过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