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姜皙输入密码, 点击查询,ATM机上显示余额5337.02元。她顿时轻叹,许城给的钱, 或可暂且先留下的。

一起关在ATM隔间的姜添已耐不住,啊啊叫着, 拍打玻璃。

“添添,你等一下, 马上就好了。”姜皙匆忙摁取款键, 输入4500。

姜添根本不听, 拍打得更用力。

姜皙一手扶拐杖,一手拉他, 但姜添是个二十五岁的小伙子了, 力气很大,姜皙拉不住,终于取到钱, 立刻开门:“好了好了,出去了。”

一出去, 姜添就不闹了。

姜皙一根手指用力戳他脑门, 他脑袋晃晃,像安在脖子上的不倒翁。

许城说的别的话暂且放一边, 但关于姜添的, 确有道理。

这些年,姜皙担心在医院、救助组织留下记录,招致祸端, 一直都是自己带姜添,要么边工作边带他,要么只能将他锁屋里。但他在长大, 越来越难以管束。

刚来誉城那会儿,他因换了新城市不适应,有过情绪大崩溃,进了精神病院。医生叮嘱,说他一定要有社交。

姜皙找到蓝屋子星星之家,专门针对严重自闭症患者的公益学校,由专业心理咨询师、疗愈师带着志愿者们开发自闭症患者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同时传授必要的生活和课业知识。

蓝屋子是半公益性质,有社会爱心捐赠,每月向患者家属收取的费用相对于私立机构便宜些,一月四千;若需晚间住宿,每晚二十。

姜皙初来誉城时,觉得城市太大太繁华,人员复杂,她莫名不安,总想逃离。

可姜添每周看医生,每天去蓝屋子上课、认识同学,结交朋友,状态明显好转。原打算在誉城待几月就去云南的姜皙,只得改变计划。

但上上周搬家,他又不太开心,情绪也有所起伏,所以今天去学校交每月学费前,姜皙先带他去看精神科医生,两小时的治疗,五百块。

治疗完,姜皙将姜添送去学校,碰见姜添班的潘老师。潘老师心理学出身,从事特殊教育十多年,是位很有爱心的女老师。

学校设有不同的兴趣班。姜添喜欢音乐,来这儿后,潘老师意外发现他有吹笛子的天赋。而蓝屋子与誉城天湖区少年宫仅一墙之隔。隔壁的专业老师常来教学。

短短半年,姜添进步很快。

潘老师感慨:“程添很有天赋,教笛子的吴老师昨天还夸他呢。像我之前说的,成长过程中没重视,程添的病情要是从小做社会化训练,现在都不用怎么看管,能自理了。”

姜皙说:“那时家庭困难,不懂这些。”

都以为,他是个傻子。

她也是五年前在梁城遇到易柏宇,才知姜添原来是自闭症。从那时开始,她带着姜添接受治疗。不过离开梁城后,她住在小城市,医疗不如誉城专业。

“现在也不迟。”潘老师见她拄着拐杖,问,“假肢还没修好?”

姜皙抿唇笑笑,潘老师明了,把她牵到窗边,指:“那条路过去,左拐,走到天湖区公安。斜对面那街一直走,天湖区残疾人援助中心。有免费的,你去咨询下。”

*

最近连续降温,天冷风寒,姜皙拄拐过去,脸和手被风刮得生疼。

她其实将拐杖用得很习惯了。

认识许城之初,她没能将它使用得很好,但进步很快;之后,她装了假肢,还能蹦蹦跳跳。

后来姜家出事,她一贫如洗。离开江州,跟肖谦结婚后,肖谦给她买过,可等他去世,假肢也磨损。她带着姜添,穷困潦倒;为了工作,勉强买了最次的装上;为避免磨损,不工作时都尽量用拐杖,左手磨出了茧,早习惯了。

援助中心招牌大,很好找。姜皙在门口犹豫了会儿,终于进去。

前台大姐很热心,热情说这里可以免费提供假肢。

姜皙抿唇,微窘:“我知道。听人说过了。”

来求助的人大部分会不好意思,大姐看多了:“提供身份证,填个表格就可以。”

姜皙接过表格,正要填。那人说:“填了就给你排上队。”

姜皙抬头:“排队?”

“对啊。”

“申请的人很多吗?”

“很多啊。绝大部分残疾人经济状况都不好。我们这儿靠财政拨款跟社会捐款,可杯水车薪,僧多粥少啊。”

姜皙慢慢把笔扣好了,微笑:“那还是让给别人吧。我……拐杖用习惯了。”

大姐一愣,一把夺过她身份证和表格,抄起笔登记:“排上吧,哪有你这样的。泥菩萨一个,还操心别人呢。”

姜皙心里很暖,柔声说:“谢谢你。”

“谢我干嘛,又不是我的钱。”

姜皙心想,就当是把这些年她偶尔捐出去的钱,全取出来给自己用了。虽这么想,也还是羞赧——她累积捐的不多,一万不到。姜家把她养大的那部分钱,她想还掉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