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雨过天晴(第3/4页)
林秋然又问:“当时可有在打仗?”
杨娘子回想着点点头,“在打。”
林秋然神色不免紧张,若当初打了胜仗,大约也不会让百姓离开应州去外地避难。
总感觉是凶多吉少。
杨娘子瞧林秋然一直问打仗的事,心里琢磨莫非她家里有人从军去了,但她也不敢问。
虽然逃难的人命苦,有死在路上的,前日不知哪家孩子去偷人家鸡腿,阴差阳错还丧了命,可比起去西北打仗的战士,他们这可算不得危险辛苦。
若林秋然的父兄夫君去从军了,那就是九死一生的事,她可不敢提,真出了什么事,那不是触东家霉头吗。
杨娘子低着头不说话,林秋然也不再问:“你明儿午时过来,早晚做活两次。工钱向来都是月结的,念你初来余安就日结给你。你的孩子白日能带过来,不过得收拾干净,不能去前堂影响客人吃饭,只能在院子里待着。”
厨房也不能进,林秋然又不是做善事,总共两间屋子,还给杨娘子孩子用一间。
杨娘子孩子最大的看着有八九岁,小的才三四岁的。爹娘都出去做活,几个孩子留在帐篷不安生。
杨娘子见状立刻道:“这个东家放心,我这几个孩儿都听话。让他们在后门门口待着就成,绝对不会捣乱的。”
若不听话,这一路哪儿能都活着到余安呢。
林秋然:“嗯,怎么做活先说好,碗筷洗一遍涮两遍烫一遍,不可偷懒。不然没法子留你继续在这儿做活,我要的人,手脚得干净。”
杨娘子应了,这就带着孩子离开了。
林秋然打算从明日开始做生意,现在粮价肉价都低了些,还能压压本钱,不然卖得太贵,也没客人愿意来吃。
徐远珩下午过来了一趟,他给林秋然送了几车米面。
林秋然本不愿意收,“我这儿还有,足够用的。”
徐远珩道:“我知道,余安的粮我已脱手,还剩两千多斤,粮价还会降,但粮食不好买,你收下就是。”
这会儿再卖也赚不了那么多钱了,而且各家的粮商肯定是盼着赚钱的,所以尽管县城吩咐下调粮价,可是商人手里还会囤一些。会和后面人说已经卖完了,想买就私下加钱买,面上一个价,实际又是一个价,这样的日子得持续一阵子。
最后都会被抓起来。
而且难民的事儿还没完,徐远珩知道有些小商贩趁机囤粮。
他们囤的时候价钱就不低,如今粮价降了,很不好出手,恐生事端。
做生意有赚就有赔,这个道理徐远珩一直明白,但很多人都想不明白。
林秋然点了点头,接受了徐远珩的好意,“那我就按现在的粮价给你,就当卖给我了。”
徐远珩不缺这个银子,但能让林秋然安心一些,钱收着就收着,日后在别处给回去就是。
不过粮价明日就降,按现在的,林秋然是不是傻。
徐远珩:“我赚钱也不赚你的,按十文一斤给就是。”
两千多斤粮食,林秋然花了二十三两,徐远珩的消息很准。
粮价降的第二日,就有人出事了。
有的看价钱降了赶紧出手,还是赔钱,不过赔钱也认了。有的不愿意出手,可钱也赚不回来,一斤差三四文,一百斤就是三四百文,一千斤有三四两银子。
囤几千斤的,两日功夫就亏了十几两银子。
囤得多在家吃又吃不完,现在卖要亏好一笔钱,而且有的商贩根本不是自家有家底才去倒腾粮食,而是借了印子钱想着大赚一笔。
眼看借的还不上,粮价再降还要亏好多,当晚就喝了砒霜。
原本做着发财的美梦,现在只剩一家老小。有的囤粮少,见状赶紧出了,粮食一多,价钱又降了,等到九月二十一,粮价已经到了十文一斤。
粗粮更便宜,林秋然也安生做了几日生意。
街上也安生不少,可林秋然没想过把汤圆接回来。
听王主簿说城外还有二百多难民,县衙在城外搭帐篷施粥,先安抚住没让进城,不然再进来一群人指定更乱。
林秋然打算等这群人进来后观望观望,彻底没什么事再把汤圆接回来。
这一等就等到了月底,二十三这日难民又进城,不过有了前车之鉴,县衙管得多,这些人老实不少,进来就找活干,余安百姓的日子一如往常。
林秋然看时候差不多了,和徐远珩提了接汤圆回来的事。
十月初三,林秋然在金鼎楼前翘首以盼,徐家的马车终于来了,林秋然迎上去,跟着马车走了十几步,孙氏在车上抱着汤圆给她看,“秋然,你看。”
这孩子走了一个多月,比离开时长大了。
林秋然心底知道汤圆不会出事,可只有亲眼见到孩子的时候心才彻底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