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蒋家(第3/4页)

看着是便宜了,但是林秋然卖给陈仓的,能顶得上这四罐。那个,林秋然卖五钱,跟徐远珩一比,她这都不能说是做生意。

卖得好坏她不知道,但只要过去,杂货铺最显眼的位置就摆着这些。问过不说林秋然也不再追问,安生过自己的日子。

下午林秋然睡了一会儿,睡醒之后处理明日要用的菜,泡豇豆干,洗土豆,酿米酒,明日能直接用的。

做完这些,林秋然看天色有些暗了,天冷之后白日也短了。孙氏去烧晚饭,萧大石把门插上,各家各户都飘起了炊烟,日落而息,一日也就过完了。

九月份少雨,一直到月中,只下过一场雨。

只有这天没出摊,其他日子生意都不错。

从赵大娘包子摊旁边搬走后,萧家摊子周围的人都很和善,卖豆糕的小娘子人不错,还有卖烧饼小哥人也不错,总会帮忙。

孙氏常和林秋然说,林秋然会让孙氏给他们拿些素菜馒头,也不要钱,总会换回来几块豆糕烧饼。

这时间长了也熟了,卖豆糕的小娘子姓沈,单名一个榆字,卖烧饼的姓董,叫什么不知道,但总听沈榆喊他董大哥。俩人关系不错,都未成亲,看着好像有那个意思。

都是心肠好的人,也不会一直盯着萧家生意。孙氏没和林秋然说过,赵大娘总来摊子这儿看,看她家卖多少。

总之搬走后自在多了。

自从和烧饼摊换了,赵大娘的包子摊生意一直不咋好,包子这东西价钱不贵,光这条街上就有三家卖包子的。味道有差别,可人们便宜的东西要求不高,能吃能填饱肚子就行无外乎远点近点。

以前愿意顺手买,如今董小哥都会吆喝,“客官来买烧饼吧,你们看看这刚烤出来的,多脆呀。泡羊肉里泡肉汤里都好吃,一块儿两文钱,里面也有肉馅儿!尝尝刚烤出来的烧饼!”

没等过去赵大娘那边,就已经买了烧饼了,赵大娘的脸比炭还黑。

不仅如此,她旁边还多了个摊位,是卖酱香饼的,生意还挺好。两边受困,生意愈来愈差。

卖酱香饼的不是别人,正是于婶儿一家。

林秋然没想到于婶儿他们动作这么快,说干就干,几日功夫,东西就准备全了。

住在村里,来县城卖东西自然不便,每日都是把饼做好,然后用棉被包着送过来,口感差一些,但没别的办法。当场卖当场切,卖完就回去。

第一天也不敢多做,做了十斤面的。算了半夜本钱,最后定价八文一斤饼。一斤面能做两斤饼,算上其他的成本,差不多能赚个对开。

闻着就很香,中午吃这个很顶饿,基本上也不用吃别的,别看半斤看着不算多,但口味重油大,吃了得喝水,半天不饿,比买两个肉包子强多了,非常受干苦力活的青睐。

虽然摊位在这条街的后头,可也有从后面这条街过来的。

第一天半日卖完,第二天做了二十斤也是半天,后头一直慢慢加,加到了五十斤饼。

她家做生意林秋然没管,若什么都插手,都分不清这是萧家生意还是李家生意了,她只问了问用不用钱,每日推车回去也累,不然先把车放萧家,早起来这边做,也能轻巧些。

于婶儿笑着道:“不用,我们打算搬过来了。”

现在一日能赚个二百文,于婶儿对这已经很知足了,她打算在县城租个宅子。这一天天光在路上耽误时间了,若搬来县城,她家人多,下午晚上也能卖。

萧家林秋然有孕,孙氏萧大石年纪大,不能拼量,可李家行。

俩儿子一个闺女,她和李叔不怕累。

她道:“秋然,能不能帮婶子找个牙纪,我抽空看看宅子。”

这个好说,林秋然直接找了赵广才。

租宅子更省心,才三日功夫,宅子就定下来了。一个月租金三钱,一年三两六钱,便宜是便宜,但得一下交付半年的。

好在李家还有点存钱,够付得起租金的。也是三间屋子,得一家人挤着,兄弟俩一屋,桃花在夫妻俩屋里隔出个小的,别的都还好,地方小一些。

于婶儿打算先这么住着,以后再说。

搬家的日子定在十九,萧家停做了一天生意,孙氏和萧大石想回村帮忙,但于婶儿没让,“东西不多,家里五口呢搬得动,等中午过来热闹热闹就行了,可一定得来呀!”

这是租的宅子,按理说不算搬家,可来到县城人生地不熟,热闹热闹有好处,省着受欺负。

巳时三刻,一家三口提着礼物过去,李家这边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人多就是好,做啥都快。

于婶儿没客气,把礼物收下了,招呼三人进屋坐。

她给三人倒了糖水,林秋然还没看喝完,还没看房子咋样,于婶儿就塞了她个荷包,“秋然,家里总共做了十三天生意,前几天生意不好,后面一天能赚个二百文。这些日子总共赚了两千四百三十文,这里面是半吊钱,就先算你方子入股的分成,一开始分得可能少些,后面赚得多了分得也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