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谈价钱(第3/4页)

冯娘子儿子哦了一声,冯娘子看他跟棒槌似的,“走,回家了。”

*

萧家,孙氏冲林秋然笑笑,“他爹,还是秋然行,这一下了多了一百多文钱呢。”

被孙氏这么夸,林秋然有些不好意思,“我也是实话实说,真要按卖菜的价钱给做了,真不赚什么钱。”

累人不说,赚得还少,这回多点,她也愿意干。

明日做红烧肉,后天做尖椒酿肉,大后天红烧鱼。林秋然对萧大石道:“爹,你明儿上午买肉的时候就得跟人说,给咱们提前留出来四十斤五花肉,大后日中午过去拿。”

县城这边肉摊生意好的,上午杀一只,中午杀一只,不过得看生意如何,要是不提前说,偶尔不杀就没肉。

一下子拿四十斤,算是大生意了。

萧大石点点头,孙氏这会儿才想起,“对了秋然,你买的糯米给送来了。”

糯米家里还有呢,也不常吃,孙氏不知道她买这干啥,不过肯定有用。

林秋然去看了眼,把买的酒曲和辣蓼草这些跟糯米放到一块儿,一会儿吃饭了,下午再弄这个。

她道:“先吃饭吧,下午再弄。我想试着酿些米酒,不知道能不能成,要是成了做菜可以用上。”

孙氏嗯了一声,只以为这是林秋然在娘家学的,林秋然嫁过来还没半年呢,“娘去做饭。”

中午饭也简单,孙氏是烙了饼,炒了个素菜,还有昨儿没吃完的羊肉、虾、鸭子,热热就成了。

虽是剩菜,但比平日吃得好,一家人吃得也很满足。

睡了一觉,下午林秋然自己做了些酒曲,还把买来的酒曲用了。

这和腌菜的原理差不多,都是发酵,只不过发酵的长短不一样。

酿米酒不算难,把糯米泡个半天,然后上蒸锅蒸熟。蒸好的糯米就倒进干净的木桶里,搅拌放凉。

为了出酒可以加些水,但得是凉白开,因为没有煮开的水里面有别的菌类,容易影响口感。但为了甘甜些,可以寻些山泉水烧开加进去,口感更好。

等摸着微温就能加酒曲了,林秋然以前做过,是估摸着来的,加了酒曲搅拌后,把混合好的糯米上铺平再撒一层酒曲,糯米中间挖个小洞,用干净的布盖上,按照以往的经验,得等两天。

但这个不保准,林秋然打算常看看,省着发霉,一旦发霉就不能吃了。

她做的酒曲也得等两天,这是糯米粉和买的辣蓼草等物混合的,做出来口味微甜,还能做酒酿圆子什么的,这个估计不会翻车,她现在是不知道买的酒曲怎么样。

林秋然如今也庆幸,还好当初家里做席面,为了好吃省钱,好多东西都家里自己做,不然她来这儿只会做菜,没那些调料也做不出原来的味道。

今日挺好,又多了笔收入,还是得把手艺做好,不能因为客人多或是少,想多赚钱节约成本不顾味道。

她还要尝试新的菜,顾及这里人的口味。

这也月底了,林秋然今儿睡觉前理了理家里的存钱,今儿是二十五,还有四日就到下个月了。

这月虽有下雨不能出摊的日子,但每日都有进项。包括昨儿去黄娘子家没做成,但是定金可以算昨儿的收入。

从搬家之后开始算,家里添了新衣,林秋然两身,孙氏萧大石各一身。一个浴桶,一个灶一口大锅,三个磨盘。

粮食水果菜每日花个几文几十文不等,这儿比刚搬进来的时候更像家了。

吃得也由从前稀粥稀饭变成了现在每日都有些肉,吃得好了,用得好了,家里存钱也多了。

林秋然现在手里有十八两五钱,这是她大致估算的,因为每日做生意收的都是铜板,她今儿没去钱庄,不知道今天多少铜板能换一两银子,暂且以一千二十个换一两银子算。

若是往后四天不下雨不刮风,生意一如既往地好,还能再赚二两多银子,哪怕花一些,存钱也能有二十两了。

就算不够在天彻底冷下来前买铺面的,也够租一个的。

有了钱心不慌,林秋然把钱分开藏好,这才睡下。

一夜无梦,次日孙氏叫她起来,吃过早饭就得做菜烧菜,期间林秋然还看了看酒曲和米酒,才一晚,变化不太大,还得再等等。

一连两日,都是这样的生活。

每天醒来,林秋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米酒。现在天没那么热,发酵不快。看只能看出有没有霉菌,最好是尝。

但林秋然没办法尝着来,两日了,表面没有霉菌,她闻着也没有酸气,打算让萧大石孙氏尝。

林秋然就怕他们觉得是粮食坏了可惜,有点酸味也说没有。

萧大石已经和肉摊老板说了,今儿中午要四十斤五花肉,萧家如今也算大主顾,每斤肉价钱给便宜一文,比单买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