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第 62 章 “我干完才能活。”(第2/4页)

组长换回成人语调,“今天评估。”

评估也是进入中心的第一步流程,对特殊儿童的能力水平进行摸底,以确认干预方案。

田愿示意诺诺,“诺诺,这是发发哥哥,叫哥哥,哥——”

诺诺:“嘚——嘚——”

诺诺发音时舌头放置位置不对,音调不准,且声音怪异。

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社交活动,每天上下课都必须强化训练。

组长:“诺诺进步好大呀,好厉害!”

田愿歪头挥手,“我们先走了,跟哥哥拜拜,拜——”

诺诺挥手,眼神仓促扫过组长和发发,“巴——”

田愿把诺诺送去感统课老师处,简单的体育课可以训练他们的反应能力和注意力。

她再去前台领下一个学生,只见陌生阿姨接走发发。

田愿低声问组长:“那是小孩的谁?”

组长:“保姆阿姨。”

田愿了然点头,有钱人家的小孩,一般都是爸妈挣钱,保姆接送看护。

组长:“回头我跟你说。”

中午吃饭,餐厅人多,田愿跟组长脱离大部队,落单对坐。

组长说:“田老师,发发家长想让他跟着你上课呢。”

田愿:“他现在什么情况,上普校还是特校了吗?”

语言能力不是诊断自闭症的标准,但可以反应小孩发育的水平。一般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小孩会进入普校融合,无语言能力的特殊儿童一般建议去特教,硬要去普校,义务教育阶段普校理论上没有权利拒绝,实际上可以有多种形式劝退,比如家长投诉。

组长:“上午特校,下午机构。”

田愿每天各时间段的学生也呈现不同年龄分布趋势,上午一般是没上幼儿园的,下午是幼儿园和特校的,晚上是上普校的。

她说:“我的课好像差不多排满了哎。”

一想到发发舅舅,那个令她不舒服的男家长,田愿头皮发麻。

这些天高正文一直断断续续发微信,打听中心情况时,她回礼貌性回复几句,话题转到她的业余生活,她就装死。

高正文透露过发发家庭背景,家里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刚成年,二姐上初中,奶奶催生孙子才有了发发。发发两岁半不会讲话,在医院确认重度自闭,由此开始干预,平常都是阿姨接送。

爬盐山那天阿姨请假,奶奶带去,才走丢。

因为小孩这个病,婆媳和夫妻关系都出了问题,发发爸妈这几年一直在闹离婚。

田愿带过的学生,基本都清楚他们的家庭情况,父母才是小孩的终身老师,家庭干预是自闭症干预里最重要的一环。

如果讲述人是妈妈或者保姆阿姨,田愿可以当是同胞倾诉,换成舅舅来讲,总感觉成了高正文接近她的谈资。

组长说:“之前喜欢海绵宝宝的学生不来了,一三五下午还有一个空档。”

那个学生能力较好,“脏话纸条”事件后,家长请了影子老师全天陪读,小学作业多,就不再来中心上课。

田愿:“发发只上三天吗?”

组长:“其他两天好像在其他地方上。”

田愿:“一定要我啊?”

组长:“辛苦你了,发发基础比较差。”

田愿接了一个烫手山芋,回到海韵壹号,翘腿坐在床头,摇了摇腿。

“老公,你还记得盐山碰到的那个小男孩吗?”

许翊坐床边擦头,“还有后续?”

田愿:“来找我上课了。”

许翊转身,够到她的大腿,顺手抚摸两下。

他说:“田老师就是有魅力。”

田愿:“头大啊。”

许翊:“这是家长的肯定,怎么会头大?你就是太谦虚,别人夸你一点你就不好意思。”

提到家长,田愿更头大。

她不怕学生,就怕家长。学生懵懵懂懂,顶多教不会,成年人心思健全,才构成复杂的江湖。

高正文没有出格的行为,但女人直觉作祟,田愿莫名不舒服。

田愿一头栽进许翊怀里,“我什么时候才能学到你的三成功力?”

许翊揽着她,“等夸你的人变多,你就脱敏了。”

田愿:“不要脱敏,保持敏感,提防恶意。”

许翊听出一点端倪,“谁对我老婆有恶意?同事、领导还是家长?”

田愿转移话题,小事化了,“我知道你有睡意。”

许翊扔了擦头毛巾,蹬开人字拖上床,“再睡一次。”

下一个周一下午,发发开始在星语童行上课,田愿送他出前台,阿姨来接。

她顺嘴问一句:“你们怎么回去?”

阿姨:“之前都是妈妈接,要不我们自己打车,他坐不了公车地铁,会乱叫影响别人。”

阿姨话音刚落,门口走进一个跟袁宇祥差不多高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