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军事调度与政令效率

“玻璃?你对艺术方面,什么时候又感兴趣了?”

怎么感觉,一刻都停不下来的?哪哪儿都要去插一脚?好像还都搞出了点名堂。

若说元泰帝此言是出于好奇,那臣子们,就有些淡淡的死感了,这次以工部的官员们最为心慌。

【玻璃,其实并不单指我们现在常用的透明玻璃。

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早期玻璃了,以仿制玉器为主。

到了汉代,工艺提升,我们曾出土用铸造法制成的翠绿色玻璃耳环,以及透明的玻璃牌,可见古代先辈的智慧。

像是璆琳,药玉等,其实都是玻璃在历史演变中的名称之一。】

天幕下的商人又开始躁动了:

“常用?后人竟能常用透明的玻璃?”

“这说明玻璃的技术一定会有提高。”

“不止,成本也一定会降低,不然无法大规模推广!”

所以,会是这位王侍郎,改进了玻璃的技术吗?

“如果能控制成本,批量生产,那之后的海贸,又能多一样‘贵重物品’了。”

【而鹤仙想让二柱他们捣鼓的,就是降低玻璃工艺的制作成本。】

“果然!”

商人们一个个都激动了起来,又到了他们的主场了!

【玻璃的价格之所以昂贵,是因为技术工艺的不稳定,原材料的不便,甚至是所需要的高温要求高,而成型的方法,无论是括浮法还是吹制,都很考验匠人的经验。】

天幕下,各地的匠人,商人,甚至是文人,都准备好抄笔记了。

第一次直观被天幕喂饭的东宁省百姓,更是宛如看到了神迹。

东宁省官员甚至有些后悔,怎么就没沐浴焚香再看天幕呢!

【首先,便是原材料的准备,玻璃的原材料,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最主要的,莫过于就是石英砂,纯碱,石灰石,再辅以长石,白云石等作为调节。

但要注意什么呢?原材料需要保持干燥,除铁,成分需要均匀,这个均匀如何把控,就需要经验和总结了。】

非专业人士一脸茫然,“这些都是石头?长什么样子?”

“铁?石头里还能有铁?”

“均匀?是做菜的适量吗?还是平均?”

好在天幕贴心,放出了这些一般在哪里可以找到,连纯碱的制作方法都描述了出来。

朝廷中里稀缺的墨家后人,更是在将天幕的内容与自己的经验做对比总结。

“草木灰研磨细粉,浸泡水中溶解碱性成分,过滤杂质蒸发……”

“倒是与《齐民要术》里有些相似,却更为细致,原理也说得更清楚。”

“草木灰……草木灰可真是哪哪儿都能用上,当真是个好东西。”

“不过还是要上手实验后,才能慢慢改良。”

这些原材料中,纯碱是最不容易得到的,因为通常需要从天然碱湖中提取,这些地方可并不普通,但是现在有了天幕的透题,那就简单得多了。

所以目前最主要的,还是高温工艺的稳定,以及匠人的学习能力。

大土村里,二柱起身,往家里跑,给自己再裹了层冬衣,就往老师那里跑,他有些想法,需要老师的指点。

等让人头上冒星星的专业内容说完,非专业人士还没来得及醒醒脑子,就被天幕接下来的瓜给炸了。

【我们鹤仙减轻成本后,拿玻璃来做了什么呢?】

【弘德二十一年,鹤仙用玻璃又造了一个阳光暖房,还是拿来种植作物,念念不忘的为了一口吃的啊。】

啪——

元泰帝捂头,该说什么?坚持本心吗?

朝臣已经习惯,百姓觉得就这种瓜,有什么可吃的,也就东宁省的百姓,一个个讨论得热火朝天。

至少,不用担心东宁省百姓的归属感不够了。

【不过,这个玻璃阳光暖房,在花宗一朝的时候,就没有用在种植果蔬上了,而是拿来给花宗培育珍稀花卉了。】

嗯?新角色?

对于这些后代,元泰帝早就做好了不成器的准备,或许是底线早就放得很低了,此刻竟有一种庆幸感:幸好成本降低了,好歹没有大肆扩建,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折腾……

ber?他要求什么时候这么低了?

东宁省的学子有些拿不准了:

“花宗?这庙号好奇怪?”

“这不是正经庙号吧?还是中原的庙号改制了?”

“不应该吧?”

也有聪明人猜测道:“天幕是在讽刺吧?把果蔬等农作物换成了只能观赏的花卉,一听就不是好话。”

“也不知这个花宗是哪一代的。”

“听说太子殿下天幕之中,享年七十多,我们应当是安全的。”

“有道理!”

【看吧,这就是一艘船上,把控方向的船长的作用,若是花宗在鹤仙这个位置,大梁未来如何,就难说了。